龙头河三圣寺可以浅草寺求签灵验吗么

三圣寺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三圣寺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三圣寺位于山西省繁峙县砂河镇西沿口村北。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金代建筑。清同治十年迁建现址。寺院座北向南,一进二院,寺共有殿堂禅房30余间。前院有南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前后院之间建有舞台一座,另有一处台基,南北两个舞台,中间用隔板分开,俗称鸳鸯台。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过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内有木雕华严像三尊居中,后有雕花背光,前违院,侍立等泥塑。此外还有荆门三圣寺,盂县三圣寺,芜湖三圣寺,彭州三圣寺。寺庙简介三圣寺建立的确切年代已无从查证。据考系北魏(公元385-420年)所建。三圣寺后殿里有三尊石佛立像,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地名编号为282号。1993年经省人大批准,升为省级文保单位。原来寺院规模很大,寺前立有石狮,寺内有钟楼鼓楼。1981年仅存前后两个殿,各为三间,系明代嘉靖年间重修。前殿已无佛像,被生产队作为储草室;后殿也被用来存放杂物;不过殿内的三尊石像仍立在原处。群众称左侧一尊为太上老,右侧一尊为阿难尊者,中间一尊最高,面相善良,群众称之为“自来佛”(经考证,东良厢的三圣寺佛像应为佛、法、僧三圣。亦有人认为应为:西方三圣,即弥陀,观音和大势至)。“自来佛”高约三米半,高肉髻,袒胸,披袈裟,大背光,似桃形,且背面刻满了小佛像,共230个,并铭刻着造奉者的姓名。此佛像用青石雕刻制成。左右两石佛像均用汉白玉雕成,高304厘米(连座),背宽72厘。此殿脊正中立一小型转塔,背面刻有“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69年)“补修”字样。现在中间立佛的面部、鼻部稍有破坏,两手及臂部也有损坏;右侧石像的鼻尖被砸掉,双手齐腕折断,但螺冠依然。左侧佛像既无头又没双手,据说此石像之头埋在殿右地里,曾有人发现过,又原地掩埋掉,不过现在还未曾找到。(此佛头1985年找到并复原头位。不过1993年三具佛头均被人盗走,1994年请曲阳桥匠人修复,后不久又被人盗走)。历史沿革三圣寺原名“三皇庙”,亦名先医庙,耸立于白乳泉北的黄泥岗顶,与白乳泉、大圣寺鼎足而立,为古代祭祀医神之所。庙内曾塑有太吴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的泥胎彩像,故称“三皇庙”。邑人有诗咏道:“闲游古庙谒三皇,披叶衣皮太古装。近日冠裳臻美备,轩辕创始泽流长。”庙内除“披叶衣皮”的三皇塑像外,还有历代名医华佗、扁鹊、王叔和、孙思邈等人造像。由于庙宇年久失修,加之庙中塑像人为遭之破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三皇庙”断瓦颓垣、蒿草萋萋,名存实亡。1995年,地方政府拨出专款保护名胜,按原貌重建了砖木结构的山门、主殿和侧殿,再塑了“三皇”和华佗等塑像。“三皇庙”曾一度兴旺。后又渐为冷落。2000年,“三皇庙”改庙为庵,由尼姑 居住,敬奉南海观世音菩萨。后尼姑离去,成为空庙。2001年春,南京栖霞寺僧人正谛主持三皇庙,改称“三圣寺”。正谛托钵募化,筹资二十余万元,在庙中开设了“三圣殿”、“观音殿”、“地藏殿”、“弥勒殿”等佛殿,雕塑了“阿弥陀”、“观音”、“大势”西方三圣和“地藏”、“弥勒”、“韦驮”等菩萨木像,并全部贴了金身。又千里迢迢从浙江佛器铸造厂铸造了高1.8米、口径1.35米、重1.8吨的红铜幽冥佛钟和宝鼎、香炉等佛器,于2002年秋举行了隆重的佛像开光庆典。山不在高,有寺则名。正谛法师竭尽全力,恢复古庙佛事活动的义举感动了九十多岁高龄的中国佛协副会长、镇江焦山定慧寺茗山方丈。茗山大师抱病挥毫,为三圣寺题写了“赴感随缘周法界,寻声救苦度群迷”的对联。可惜时隔不久,一代名师茗山溘然圆寂,其超凡脱俗、风格飘逸的绝笔墨宝尤为珍贵。修缮重建三圣寺因年代久远失修,三尊石佛像的三双手臂全已断遗,右侧的一尊曾失去头部,后找到修复;另外的两尊鼻子已被破坏,中间的一尊石像为白云质灰岩所雕刻,石料青灰色,刻工细腻,头稍大,约占身高的六分之一,全身高2米,下有1.2米高的石灰岩石刻底座。石像后又一形佛光屏障,上刻金龙闹海和莲花图案,与石像一并用浓彩描绘,现仅存局部色彩。两侧的石佛像皆用汉白玉雕成,身高约2.6米,下有0.4米高的莲形石座,全身各部比例匀称,身着袈裟,内穿僧祈支,头结螺髻。此外,在中间石佛像的背光后刻有12行小画佛,最下面刻有:任丘净贵侍时等字样,底座上刻有唐僧取经的神话图案。三尊佛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应认真加以保护和适当修复。及至1995年,由当地政府和信众联合发起,决定礼请临济祖庭上有下明老和尚驻裼并主持三圣古寺恢复重建工作。老和尚遂于当年8月率徒住裼于此。在老和尚和现任当家慧真法师的辛勤操劳下,1998年,庄严的大雄宝殿落成开光。2001年,东寮房,客堂,斋堂建成并投入使用。古寺自始至今常住尼众,秉承以禅为家,戒律为行,净土为归的修学宗旨,大众熏习,大众分享。因缘使然,寺院当家及常住以大悲愿力,计划今年雨季后恢复重建藏经楼,为古寺道场的庄严再添风采。多年来,寺院本着自修为主,兼并弘化的精神,上行下化,随缘度日。古寺中兴时期,寺院提请各位大德善信提携关照,共同为古寺的重光而努力。使这一清净道场家风重振,众生获益。三圣寺地处凯里市龙头河,原名“三元宫”,始建于清初顺治年间,历经12个朝代,迄今已有366年历史。 “三圣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交通便利,从凯里市区乘10路公交车可直达寺门。由于历史悠久,环境幽静,加上人杰地灵,前来“三圣寺”观光的香客络绎不绝,农历十月二十九这天就达1800多人,据说,最高峰时曾经达到每天2500人。“三圣寺”是凯里城区有名的佛教古迹之一,是凯里城区原有7座古庙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与凯里城区众居士有很深的“感情”。因此,历年来“三圣寺”一直是虔诚的人们朝拜观光的首选地。居士向万英介绍,凯里“三圣寺”与苏州著名的寒山寺同建于一个年代,比贵阳弘福寺早建3年。“三圣寺”这名称是由时任省佛教协会会长慧海法师于1955年更改而得名,历史上一直香火不断,鼎盛不衰。“文革”时期,曾经被当作“四旧”,寺内所有的陈设被毁,只剩下一座空房,改作养牛养鸭的场所。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认真贯彻落实,1994年元月14日,凯里市人民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决定,鉴于凯里城区内原有寺庙均已拆毁,目前又没有活动场所的实际情况,按有关政策规定,同意将龙头河“三圣寺”(三元宫)作为凯里开展宗教活动的场所。2000年,“三圣寺”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复和准备后正式开光迎客,福建、香港、澳门、台湾等地香客纷纷前来朝拜。目前,每月前来朝拜观光的香客高达数千人。 “三圣寺”还有一个神秘的传说:相传某年某月的一天,一居士来到“三圣寺”观光,当她以虔诚的心情踏进“三圣寺”内文殊菩萨的大殿时,惊奇地发现文殊菩萨在向她眨眼睛,其实早在前一天,文殊菩萨已经落过泪,传递过信息,只是这居士不知道,佛缘很深的她顿时感到这是菩萨在显灵,她立即双手合十,口念阿弥陀佛,向前走去,只走了几步,突现奇迹:文殊菩萨的头颅不知怎的一下子掉了下来,先是砸在香火台上,然后反弹了一下飞落到她的面前,这位居士见状立即下跪.....”关于“三圣寺”内文殊菩萨为什么会流泪,为什么会头颅掉下?这些传说更令人产生了神秘感。“三圣寺”地处凯里市龙头河,龙头河位于清水江的上游,是凯里市的西大门,清澈悠长的清水江象一条青龙,绕过凯里一周后,在此融汇,再流向洞庭湖,龙头河因此而得名。龙头河山形奇特,河岸上有一座大山,形如一尊坐着的大肚罗汉,右边的几座小山也形如几尊小罗汉,在这些小罗汉的顶部,仰面横躺着一尊大佛,栩栩如生。故当地人把龙头河称为风水宝地。据凯里市民李凡玉老人介绍,龙头河所处的清水江流域曾出现很多的英雄儿女和有名志士,如历史上著名的反清苗族英雄张秀眉,侗族起义领袖姜映芳,革命烈士龙大道,爱国将领王天培、王天锡,解放军上将杨至成等,以及解放后8个部厅级高官均出生于清水江一带。“三圣寺”坐落于清水江的上游,鼎盛可想而知。这里成为当地老百姓茶余饭后、节假日休闲度假常到之地。 “三圣寺”至今常住居士,他们秉承以禅为家,戒律为行,净土为归的修学宗旨,大众学习,大众分享,因缘使然。目前,凯里“三圣寺”正在计划修建万佛塔、大雄宝殿等建筑,相信不久的将来,“三圣寺”一定会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三圣寺地处桂花镇(原丰乐乡)三圣村,面山环水,占地60余亩,古木参天;郁郁苍苍,烟霭缭绕,鸾鹤翻飞,是一个气势恢宏,清静幽雅的古刹。三国奇才张松及兄张裔即出生于此,兄任汉朝广汉太守,松任益州牧刘琅别驾。据说姓氏家族在这里一直居住到明朝初期,后将此宅捐出做为佛寺。现在寺庙尚存留着演变的痕迹。寺名“三圣”理应是取佛教“西方三圣”之名,而寺里同时又供奉刘备、关羽、张飞、配祀张松,此殿一直保存至今,所以“三圣”文包含着“桃园结义”三雄。三圣寺原面积有200余亩,主殿四重,供奉佛像63尊,现仅存三圣殿和白鹤殿,其余已毁。殿额为“费昭千古”为清末光绪帝所题。白鹤殿为一座园林,无殿宇,供奉的是一棵古银杏树。据传说,有人到寺偷猎,将一只硕大无比的白鹤击中,入寺寻找确无影无踪,但见古根杏足下渗红,索索作响,当即跪拜告罪,声名远播,于是立为殿,香火日盛。古银杏为张松手植,路地人一直为“张松银杏’。该树根部以上为一米间距,两大主干,树冠交叉蓬为一体,人们依势盘扎,修剪,遂如栩栩仙鹤。1964年,邓小平同志曾到此参观,绕树观赏,大为赞叹。1996年开始,彭州市衙新批准恢复三圣寺为宗教活动场所,由宏永师傅为该寺主持。到目前为止,已恢复了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等。依据规划,还将陆续修建观音殿、藏经楼等殿堂,塑造一座身高48米,基座高7米的汉白玉材质的阿弥佗佛像。三圣寺,这座由汉朝名宅演变来的兰若,将成为川西平原上园林面积最大、造像最高的佛教丛林。三圣寺位于荆门市沙洋城区丫坝堤处,建于1997年,占地4500平方米,2001年开光,寺庙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藏经阁、客堂、斋堂、念佛堂、寮房等建筑构成,寺名由时任省佛教协会会长昌明大和尚题写。该寺建成后一直香火旺盛,每到初一、十五,更是香客云集,是沙洋重要的佛教场所。三圣寺 在盂县西南隅。原名净土院,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改名三圣寺,俗称西寺。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民国年间改建。原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今仅存大殿五间,单檐悬山顶,是盂县现存规模最大的单体古建筑。其钟楼已毁,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铸造的大铁钟,仍完好无损,现为县文管所保存。简介三圣寺 位于芜湖白马山,国家AA级景区。“白马洞天”原址向东三里路,便是著名的“三圣寺”。历史北宋年间,有三位得道和尚路过鸠兹(芜湖古称),行至白马山时,被“白马洞天”美丽的风景所吸引,正准备上山游玩一番,突然此时,天空电闪雷鸣、突降暴雨,三人连忙躲进山角旁的一棵白果树下。正在这时,只见天空白光一闪,响起一声炸雷,将白果树拦腰劈倒,而三位和尚却安然无恙。其中一位和尚突然看见西方有佛光闪烁,隐约中似乎看见了观音菩萨正在对他们微笑,三人连忙拜倒在地,感谢菩萨保佑。当地百姓知道此事后,便在他们躲雨的地方盖了一座寺庙,以方便那些善男信女们进香、躲雨。为了纪念那三位高僧,便起名为“三圣寺”。此事传到了宋徽宗的耳中,宋徽宗欣然提笔赐书“三圣古寺”。一时间,香火十分兴旺。到了元朝,“三圣古寺”和“白马洞天”已经成为当地的著名的景点。当时芜湖县的县尹欧阳玄还特地写了一首诗来描写其美丽的景色,其中“紫燕飞来如有约,玉骢驰去竟无踪”更是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明初,三圣寺被赐为“护明寺”。自宋代开山以来,此山素以风景宜人享誉江城,为“芜湖古八景”之一。此地怪石嶙峋,鸟鸣嘤嘤,翠竹丛生,松柏成荫,又有著名的“海豚望月”“鳄鱼觅食”“神龟探路”“紫燕洞”等自然景观,为人们度假休闲的好去处。建成的“世界和平千年弥陀塔”,塔高45米,七层八面,将成为三圣寺千年标志性建筑。简介三圣禅寺,位于武进区横山桥镇新安鸡笼山前巷村。原名三义庙,以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而得名。历史始建于清咸丰初年(1851),殿宇三进,香火旺盛。太平天国兵燹。光绪八年(1882)重建,民国初年又毁,民国13年(1924)重修,民国18年(1929)扩建。1949年初,三义庙有三进16间。庙中塑像为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三人,另塑刘、关、张的三匹坐骑,白、红、黑三马。1950年为江苏省劳改队使用,后作为武进采石公司办公室和宿舍。1994年仅存房屋3间和天王殿“不二法门”石刻。1995年经政府批准恢复重建。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卧佛殿、忏悔堂、六和阁、千佛幢、七佛宝塔、五百罗汉堂、佛堂、放生池等。主辅建筑面积6659平方米,占地16亩。特色七佛宝塔,七层,供奉白玉七佛如来,塔内四周还供奉万尊青铜小佛。清咸丰年间千手观音铜质古佛像一座,高0.88米。全寺供奉玉佛83尊(最小身高1米左右,最大卧佛身长5米),其中有1.5米左右的玉罗汉18尊,常州地区所未见。寺院壁上有石刻16尊者,依据浙江天台国清寺画像,由名匠雕刻而成。按《瑜伽焰口》经典,建千佛幢,于2001年竣工。幢底直径6米,基座高6米,幢13层,高12米,生铁铸造,1300多尊铁铸小佛绕幢。忏悔堂供奉88尊纯金饰坐佛,高1.6米,每佛标有尊号,金碧辉煌,全省仅有。2003年落成的大悲殿,高18米,面积264平方米。供奉的观音菩萨,像高12米,像后是一卷大悲咒,另有84相,两侧是32应身,每尊高3米。香樟木雕,金箔装饰,塑艺精湛,香味浓郁。大悲殿之宏伟、观音像之高大,为全省之冠。修饰一新的大雄宝殿,丹墀前4根石质盘龙柱,龙身刻有八仙像。三圣寺香客众多,香火旺盛。台胞参拜者甚多,近三年共有80余家台资企业和300多名台胞居士,与寺院有联系并做功德,其中知名台商10余家,上海市台商协会3名副会长都到寺参拜。僧侣寺务由宗才法师主持,常住僧人17名。
相关分词:99%的重庆人,都点了上方关注吃喝玩乐在重庆去年有一篇《重庆那些又土又俗的老地名》的帖子火了好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四公里、五公里、六公里、二塘、八公里、九公里等地名的好奇点燃了大家对重庆地名源流的好奇。今天小渝儿就来为大家盘点一下重庆的地名源流。新牌坊的“牌坊”已搬至碧津公园说起重庆哪座“牌坊”最出名,肯定要数“新牌坊”。乘轨道3号线在鸳鸯站下,走进碧津公园,在公园里沿湖行走约5分钟,再往上走,穿过假山,在巴渝民俗博物馆旁看到了传说中的“新牌坊”——龙溪节孝牌坊。记者从渝北区文管所了解到,龙溪节孝牌坊建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全名“诰封夫人蒙母王太夫人节孝坊”,正额枋还刻当时受封圣旨全文。由于此前这里就有一座道光年间的牌坊,为了方便区分,当时的居民们就把这座叫做新牌坊。“新牌坊”的地名由此而来。1997年8月,这座原本位于渝北区龙溪街道的牌坊被迁到了碧津公园里的巴渝民俗文化村进行保护,所以如今的新牌坊其实已经没有牌坊啦!龙头寺的“寺”藏在一片高楼中一提龙头寺,大家都会想到现在的龙头寺火车站。龙头寺这个地名到底是怎么来的?真有这样一个寺庙吗?乘6号线在黄泥塝站下车沿着支马路往前走,路过森岭居小区,马路旁有一条不起眼的小路,从这里通过一家“安康老年公寓”,龙头寺便隐藏在一片高楼中。它坐落于渝北区兴盛大道及上品十六小区旁。目前龙头寺内部正在整修,寺内的观音殿保存相当完好。据寺庙管理员说,虽然巷子深,但仍时不时有人前来。较场口的“口”在如今转盘处说起较场口,大家再熟悉不过。可是较场口的“口”究竟是指的哪个路口,很少有人能答得上来。重庆文化名人张老侃给出了答案,一直口口相传的较场口的“口”就在现在的较场口转盘处,明清时期这里曾经是重庆城驻军操练的场地。民国时期这里作为上下半城的交汇道口,许多商贩都集聚在这里,相当闹热。重庆有句老话:“较场坝的土地——管得宽。”在老重庆城的板块上,较场口的土地的确很大,分为大较场和小较场,包括现在附近几条街道都是原来较场口的土地。小较场后被出租作为商用,按照贩卖商品的种类分为了几条商务街道。剩下的大较场也由时间的演变而逐渐缩小,至今仅剩下较场口转盘那一块,现在的面积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红旗河沟还真的有过河沟作为6号线与3号线的换乘站,红旗河沟每天来往的人群川流不息。这里有现代化的立交桥、柏油马路,但是哪里能看到河沟的踪迹呢?据重庆市地志办工作人员介绍,红旗河沟原来还真的有河沟,就在现在的建新北路与红石路片区。当时这一片有一条河谷,原名叫廖家河沟。在1962年与1968年时,由于规划需要,河段基本被填平。之所以叫做“红旗河沟”,是因为当时填河段时河沟内都插着红旗,渐渐地“红旗河沟”的叫法就取代了“廖家河沟”。重庆部分地名由来:渝中半岛地名由来【七星岗】早年此地曾修石缸七口,仿北斗星座布设,故名七星缸。后演变成今名。【较场口】明清时期为“武举”考场及阅兵操练处,又是通往南纪门、储奇门等地的要道口,故名。【两路口】旧时此地为出重庆分道口:一路通成都,一路通川北,故名。【观音岩】此处地处山腰,原有一观音庙建于岩上,故名。【上清寺】明嘉靖年间此地曾修建“三清庙”,后改名“上清寺”,因寺得名。【牛角沱】此地有一石坡形如牛角斜插入嘉陵江,江流于此形成回水沱,故名。【李子坝】此处地处半坡,旧时有一片茂密李子林,故名。【菜园坝】此地早年系农田沙坝,住户多种菜为生,故名。【石板坡】因旧时常有人在此处山坡开采石板,故名。【大溪沟】旧时有一较大溪流汇集四周流水注入嘉陵江,故名。【道门口】清康熙初年在此建川东道署,道署门外的街市因此得名。【十八梯】此地北段有石梯200多级,共十八层台阶,故名。【黄花园】昔年有农民在此种黄花,故名。【曾家岩】清代中叶,有曾姓者在此建房定居,故名。【大田湾】此地地处山腰,1937年前为农村,拐弯处有一片大田,故名。【小什字】此处有街道相交成十字,并与附近大十字相对,故名。【望龙门】因此处可望见长江南岸巨石上宋绍兴时所刻“龙门”二字,故名。重庆北部新区四镇地名的由来 【人和】 清道光年间更名瓦店子场为人和场,取人以和为贵之意。【大竹林】 由于当地自然村原名大竹林,因以命名。【礼嘉】 清乾隆初已建为李家场,因隶属江北厅礼里,地濒嘉陵江边,故更名礼嘉【鸳鸯】 在原鸳鸯乡政府所在地场边小溪上30米间有两桥并列;又有大树一棵两枝主干直搭对岸,形成天然桥梁,似鸳鸯展翅,匍匐溪面,故名。(出自《江北志》第三章二节)沙坪坝区地(街)名由来【沙坪坝】嘉陵江在此处折转,冲刷出一片较为平坦开阔的沙坝地带,形成历史已数百万年,由此地理特征得名“沙坪坝”。【小龙坎】曾名小门坎,因背靠平顶山,山势似龙,明末改成小龙坎。【磁器口】因附近青草坡清代盛产磁器并在此集散,故名。【童家桥】清同治十三年,有童姓在此地小溪上建桥,故名。【杨家山】原名黄泥堡,后为杨姓所有,故名。【石井坡】清代乡人在坡上以石砌井引储用水,故名。【双碑】清光绪年间,此地有两块指路碑,得名双碑。【詹家溪】此地小溪环绕,清代多詹姓聚居,故名。【新桥】清代此地建桥竣工时,恰遇新娘花轿经过,故名。【凤鸣山】早年名降虎庙、龙灯湾,据传清末曾有凤凰在此长鸣,遂称凤鸣山至今。【天星桥】清代此地建桥竣工时,请来被誉为天上寿星的老翁踩桥,因此得名天星桥。【石碾盘】早年此地有大石,形如碾盘,因此得名。【高滩岩】清水溪经斜滩流至此处悬岩,形成瀑布,因此得名。【杨公桥】清道光年间,杨姓在此地溪上建两座石桥,名大、小杨公桥,统称杨公桥。【白鹤岭】早年此地树林茂盛,常有白鹤栖息,习称白鹤林。1972年更现名。【陈家湾】清初陈姓在此定居得名。【白马凼】传说该地曾有一大水凼,周围皆稻田,夜静时有白马从水凼中出食稻苗,因此得名。【井口】此地处山溪入江处,明末建有盐井,故名。【汉渝路】此地为汉(中)渝公路终点段,故名。【双巷子】昔为石板小道,因两条小巷并列得名。【红槽房】清水溪流经此处,曾有人开设槽房以溪水酿酒,生意红火,得名红槽房。【覃家岗】清代中期覃姓在此山岗处开荒耕地得名。九龙坡区地(街)名由来【九龙坡】《巴县志》记载:境内王坪山岩上,镌有九龙滩古迹五个大字,滩在江心,有九石翘首若龙,得名九龙滩。后设店铺,名九龙铺。一说因地处长江北岸呈斜坡地形,演化为九龙坡;二说重庆谈判时新华日报记者将九龙铺机场误报为九龙坡机场,反使得九龙坡逐渐流传开来。【杨家坪】清康熙年间,多杨姓居民在此坪上居住,故名。民国三十三年虽设万年场,但民众仍习惯称杨家坪至今。【黄桷坪】清乾隆年间,此地坪上有一大黄桷树,行人常在此休息乘凉,故名。【滩子口】清光绪年间,此处是滩脑壳通往巴县城山路必经路口,故名。【谢家湾】清顺治年间此湾居民多位谢姓,故名。【鹤皋岩】清道光25年,文人龚靖皋经此,见白鹤飞翔于岩上林中,即挥书“鹤皋岩”三字,故名。后演变为鹅公岩。【石坪桥】此地昔为农田,1950年建成公路后,因在石桥铺与杨家坪之间,此地又曾有一座小石桥,故名。【袁家岗】此地原系山梁,曾有袁姓在此耕种,得名袁家岗。【石桥铺】早年系重庆至成都东大路驿站,因有石桥和店铺得名。【渝州路】原分段为大石路、东风支一路,1981年以重庆古称渝州合并命今名。1938年始建。【陈家坪】因地处坪上,昔年多陈姓聚居,故名。【红育坡】曾名草房街,1950年后,川外附属外语学校在此修建校舍,取“培育红色接班人”之意更名红育坡。吃喝玩乐在重庆·最具影响力重庆本地平台商务合作QQ: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人气:35869 更新:
人气:33440 更新:
人气:29597 更新:
人气:24756 更新:
吃喝玩乐在重庆的更多文章
大家在看 ^+^
推荐阅读 ^o^
这周四阳泉人可以免费坐公交去开发区了!
来了!新闻早班车
温州高温天突袭,体感温度高达45℃!烤炉模式开始,更惨的还在后头……
坚持住!看完别哭!从今天起益阳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猜你喜欢 ^_^
24小时热门文章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美因河谷到龙头寺怎么走_百度知道在安徽屏山三圣龙女庙求签丢了。想知道原签全内容和签解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浅草寺求签灵验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