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职业画家、有自己的画家工作室设计以及展厅、想找几名学生……喜欢成为画

走进南京当代女画家工作室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如果不是明确知悉,可能没有任何人会觉得位于江宁郊区偏僻废弃的练马场会是一位女画家的工作室。
原标题:走进当代女画家工作室
□见习记者 高伶俐 实习生陈悦 金陵晚报记者 肖林在形形色色的艺术展览馆,我们看到一幅幅令人赞叹的画作。但对于不少人来说,只能看到最后呈现的作品,却很少有机会了解这些艺术作品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创造出来的。活跃在江苏乃至全国画坛的南京女画家,如徐乐乐、喻慧、胡宁娜、杨春华、靳卫红、吴湘云、姚媛、倪蓓蓓、黄岑等,她们个性迥异,精彩纷呈的艺术作品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创作出来?艺术之外,在生活之中她们如何自处?记者从中选取几位代表,带你一起关注她们的创作和生活。胡宁娜画室:时尚、异域风情胡宁娜自己曾说: “或许是因为父亲给我起的这个名字比较洋气,我也一直比较喜欢西式的东西。”她的穿衣风格经常是头巾、大披肩搭配异域风情的长裙,看起来,时尚又大气。胡宁娜将自己的工作室涂成了绿色。墙壁上挂着她的三张照片,一个狂欢面具。一张大大的书案上,鲜艳亮丽的盆花特别显眼,桌子上面摆满了笔筒、笔洗、颜料,还有一盘零食,仔细看了看,是“泰国炒米”……似乎画画的人都有一种“恋物癖”。有一次,她曾带着一帮朋友,从一个陶瓷厂仓库里淘出了半卡车的陶瓷器件,价格不贵但却很好看。她指着桌子上的各种陶瓷说:“这个大笔筒是从那边买的,这个画筒也是,还有这个……”胡宁娜生性豪爽大方,买这半卡车陶瓷的时候,胡宁娜对她的朋友们说:“不要分开算了,一起算,我付钱。”但结算的时候,她心里也没底,毕竟这是半卡车的东西啊!幸好,最后计算下来,半卡车的东西不过两三千块钱。喻慧画室:静谧,令人忘俗如果不是明确知悉,可能没有任何人会觉得位于江宁郊区偏僻废弃的练马场会是一位女画家的工作室。走进喻慧的院落,安静得连脚步的声音都听得见。院子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石雕佛像,形态各异,像一个阵,散发出神秘的气息,仿佛让人看到了佛教盛行的六朝烟雨;风吹过,朦胧中似乎听到风铃的叮当叮当声。白房子是喻慧的工作室,旁边有玻璃小间,环境非常好。一进门,闯入眼帘的是几张拼在一起的明清样式大画案,上面摆满了画笔和颜料,草图。平日里,喻慧和助手便在这工作。主室四周摆放着一个个纸箱,装着艺术家收藏的各种东西,工作室还同时也发挥着仓库的职能。喻慧喜欢把生活与艺术融合,随时在生活中发现美的东西。“我觉得做艺术家的好处是,能够随时随地发现美。”她说。即便在银行排队等待喊号,如果手里拿到一本杂志,也能够被里面的设计感所吸引,甚至不希望下面被叫到的人是自己。 靳卫红画室:丰富随性、中西融合江宁方山艺术营是众多南京画家的集聚地,靳卫红的工作室就在这里。来到她家门外,两扇黑黢黢的大铁门映入眼帘,上面贴着一对大红手书对联:花青石青春意,猪肉羊肉滋味。甫一进门,便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的咖啡和食物香气。古旧的柜子上两个冰裂纹瓷的超级大碗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注意。碗里的图案是靳卫红亲手画上去的。长长的画案上摆满了画笔,墨水,散落的书卷和画稿。透过画室的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风景:两三处小池塘,塘内的芦苇丛随风摇曳。和画室相比,餐厅的布置更西式一些,深紫色的桌布上面摆放着几类果盘,看起来完全是一幅静物油画。靳卫红给我们展示了一组照片,上面有她自己做的面包、意大利面和咸肉。她笑称自己是一个“吃货”,不仅爱吃美食,还爱做美食。用她的话来说,制作美食也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她的厨房,各种烹制炊具一应俱全,燃气灶、烤箱、咖啡机,丰富多彩。靳卫红的丈夫阿克曼评价她是“一个很会享受的人,而且会付出努力追求享受。”靳卫红自己也说,她不喜欢坐享其成,而是喜欢为自己的享受付出努力。倪蓓蓓画室:朴素率性、色彩浓烈画家倪蓓蓓的画室陈设不多,朴素简化。书案上摆着各色油彩、画板,还有一张尚未完成的画,看起来色彩浓烈,有马蒂斯的味道。倪蓓蓓的画在大胆缤纷之外还透露出一种活泼天真烂漫的气息,而这种天真某种程度上受到女儿的影响。她说,自从生了孩子后,突然觉得生命中的颜色丰富起来。孩子给了她创作的灵感和情绪。“我是画画的,我先生(画家吴静一)也画画,我公公(画家吴元奎)也搞绘画,所以小孩子一出生,画画就是她眼中在正常不过的一件事。”小孩子的天真烂漫给了倪蓓蓓源源不断的灵感,正如她的《春天》表达出一种初为人母的喜悦。“虽然生孩子时会经历很多痛苦,但是对一个女人来说,你经历过多大的痛苦,当了妈妈后,你就会获得比这痛苦更多的快乐。”倪蓓蓓说。黄岑画室:一草一叶皆为美黄岑的工作室看起来柔和、素雅,正如她的画一样。书籍和物件被摆放的整整齐齐,一片树叶,一段树枝,一朵残藕,一小块砚滴和印泥盒都能成为她的收藏之物。“看着这些小物件,心情也是美好的。”黄岑对于生活中的艺术,也有自己的看法:“中国教育很少关注美学,但是中国古人是极其讲究美感的,古人用的壶、瓶、杯、盏,每一个曲线、色泽、手感都是极其讲究,这种美感需要寻回,并且注入新的活力。我很推崇古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以及调动所有感官去感知自然,还有花费大量的时间甚至是毕生精力去做一件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播放数:124531
播放数:211435
播放数:104787
播放数:229996
48小时点击排行寒假班&报名就送文具,最低试听价10元一次&可听两次 限前两名寒假期间上课安排:1.8-1.12 13:30-15:30 儿童创想班;15:40-17:40 少儿素描基础班简介:郭老师美术工作室(gh_8ef5dadd7798)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gh_8ef5dadd7798帮助您了解美术基本常识,美术史等知识,了解郭老师美术的师资力量,上课模式,上课质量。热门文章最新文章gh_8ef5dadd7798帮助您了解美术基本常识,美术史等知识,了解郭老师美术的师资力量,上课模式,上课质量。&&&&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Copyright(C)2017 大不六文章网那个画方块的画家_网易新闻
那个画方块的画家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那个画方块的画家)
<img alt="那个画方块的画家" src=http://cms-bucket.nosdn.127.net/catchpic/f/f5/f528a76dca770b3daa0aaa.jpg?imageView&thumbnail=550x0
画家罗斯科。象外供图
<img alt="那个画方块的画家" src=http://cms-bucket.nosdn.127.net/catchpic/a/a9/a9b7a929ab5ffced22b2da.jpg?imageView&thumbnail=550x0
扫码查看原文,欣赏更多罗斯科原作。
编者按来自艺术微信公众号“象外”的独家授权文章,文章原标题为《如果你说这些画只是好看,那其实是对他的侮辱》。整理/夏觉得一马克·罗斯科,就像提及波洛克我们就会想到那片狂放不羁的线条和墨点,提及安迪·沃霍尔就会想到金光闪闪的梦露头像,当我们说到罗斯科的时候,马上就会脱口而出:“那个画方块的。”对,画方块的,而且,非常贵。2015年,罗斯科1958年的作品《No.10》在纽约佳士得以8190万美元成交。截至目前,罗斯科被卖得最贵的作品是1961年的《Orange,Red,Yellow》。日,这件作品以8690万美元在纽约佳士得成交,刷新了美国晚期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拍场纪录。像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一位英年早逝或最后自杀的艺术家一样,罗斯科的名望与作品在他死后水涨船高到令人惊讶的地步。肯定会有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只是画了几个方块,然后把它们涂上颜色,这种简单到似乎任何人都能画出来的作品却会拍出这么高的天文数字。如果是沃霍尔,知道自己画的可口可乐和坎贝尔汤罐头如今能卖那么多钱,肯定高兴坏了(他在世的时候,从未有一件作品卖价超过5万美元)。但对于罗斯科来说,高额的拍价,以及“真美!”、“真壮观!”之类赞叹都是对自己作品最大的误读——他甚至不希望有太多人喜欢他的作品。在他看来,受市场喜爱就意味着作品将会沦为功能性的“装饰”,而这远非他的本意。“一群人观看一幅画是一种亵渎,我相信一幅画只能单独和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直接交流,那个人恰好和那幅画、那个画家处于一个频道。”罗斯科最后是割腕自杀的。自杀的艺术家,生前多半过得并不好。物质上拮据,精神上忧郁,活着的时候恐怕也没有好好享受过阳光灿烂的日子。罗斯科就是这样。他不喜欢和那些哗众取宠、歌颂时代的艺术家来往,也怀疑所有的艺术史家和评论家。在他眼里,这些人都是艺术的寄生虫,根本不会说任何值得听得话。那么罗斯科究竟希望人们从他的画里看到什么?怎样的理解才能真正与他产生共鸣?二马克·罗斯科,日出生在俄国维特布斯克省德文斯克的一个犹太家庭。青年罗斯科开始产生这样一种感觉:艺术会改变世界。他曾说:“我只对如何表现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感兴趣,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一些人在我的画前大哭,说明我的确表达出了这种感情。”罗斯科希望我们看到的,是画面中蕴含的某种悲剧性;他希望我们在凝视色彩的时候能够流泪痛哭。这让我想到那句名言:“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说,没有真正经历过人生的人,不足以去看懂罗斯科的画,更不会在他的画前流泪。但毕竟学过点美术,在我看来,我们这群还没开始经历人生的屁孩儿想要试图理解罗斯科,或许可以试着抓住这两点:在形式上,明白他的色彩,属于“色域”绘画;在精神上,去感受他这个人本身,以及关于人类和世界的“悲剧性”。虽然罗斯科一直反对自己的作品被贴上流派的标签,但不管怎么说,从形式上看,罗斯科的作品和画风依然属于美国战后艺术最主要风格之一——抽象表现主义。在画出他标志性的方块之前,罗斯科也尝试过其他风格。在纽约期间,他尝试过一段时间的具象绘画,以纽约市景、建筑物、室内空间与地铁乘客来往景象为主题,偏向超现实主义风格。在纽约,罗斯科一边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学习,一边还在布鲁克林的一所犹太社区中心为孩子们教画画来贴补家用。虽然勤工俭学的生活很忙碌,但罗斯科依然会经常去MoMA看展览,试图去理解那些现代艺术大师们的作品。罗斯科也和我们一样,会看不懂大师的作品,但有一次他看到了马蒂斯的那幅《红色工作室》,忽然就感觉对了。画面中丰盈饱满的红色颜料似乎要从画布上溢出来,这种由平面色彩为画面带来的生机彻底震撼了罗斯科。他发现,当色彩的使用纯粹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一种比具象绘画更加强烈的力量:“一旦色彩超出颜料的可能性,它就会展现一个人的行为世界,涉及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事件,以及他是如何审视时间和事件的。我的色彩是一种经验性的色彩,它和某天的光线有关,和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有关。”虽然马蒂斯对色彩的运用启发了罗斯科,但真正促使他形成个人风格的还是另一位重要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克莱福特·斯蒂尔。1943年夏天,罗斯科和妻子伊迪丝·萨查尔离婚。婚姻上的破裂给罗斯科造成了打击,本来他就是忧郁的人,感情上这么一打击,就更加抑郁了。所以罗斯科从纽约来到了伯克利,想着换一个环境生活可能会有转变。在伯克利,罗斯科结识了斯蒂尔,两人很快就成为了朋友。斯蒂尔作品中具有抽象形式的色域风格,使得罗斯科开始完全抛弃之前的具象绘画和超现实主义风格。三我们从字面上很容易联想到“色域”绘画的形式,它通常排斥空间深度,运用几乎能覆盖整个画布的大片色彩,用纯粹的色彩传达精神和情绪。在1946年,罗斯科正式形成了其最具代表性的抽象表现主义与色域风格,也就是他标志性的“复合形式”绘画。可以说,直到1946年,罗斯科终于成为了抽象表现主义的一员。罗斯科作品中的色彩,除了在视觉上产生震撼,同时也赋予绘画音乐和诗歌般的痛感。罗斯科的儿子克里斯多弗曾这样回忆父亲留给他的童年记忆:“我几乎记不起来我们父子间有过任何对绘画的讨论,但从我记事起,他就用音乐填满了我的世界。”并且,倘若我们走近看罗斯科的色域绘画,无论是早期还是之后的成熟时期,所有的色彩与色彩之间都不存在明确的轮廓线条。罗斯科把颜料与线条的界限完全模糊了,色彩在无限地向外延伸,一直蔓延到画布之外,铺满整个墙面:这些模糊的边缘,正是色彩生命特征显现之处,一种纯粹形式的生命力。在罗斯科的色域绘画里,一种新的生命出现了——那是内在的生命。在一个丰满的内在生命里面活着。他摸索到了被情绪激发出的块面和色彩。从1946年开始,我们渐渐地可以从罗斯科的作品中看到那些方块了。起初,这些方块的颜色还是非常鲜亮的,经常可以看见明度很高的黄色、橙色和红色,整个画面似乎都会散发出温暖的感觉。在面对它们的时候,我实在很难把这样美丽的色彩和“悲剧”、“死亡”联系起来。我觉得它们完全是喜悦的。然而从1950年代末开始,罗斯科的方块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黑色,并且愈加黯淡和厚重。先前明亮的色彩消失了。面对这样的一片黑暗,我想任何人都不会感到轻松和愉悦。看着眼前的画面,你会觉得画布上的色彩正通向一个深渊。此时,我们凝视的不再是一幅画,而是罗斯科旨在传达的人类全部的悲剧性,这种悲剧通向最后的死亡。相比那些在死后才获得人们关注的艺术家,罗斯科已经很幸运了。四1933年,罗斯科就已经在纽约当代艺术画廊举办了个展,之后又在1935年加入当时的独立艺术家团体“十人”并多次参加群展。在形成标志性的个人风格之前,罗斯科在纽约就已经小有名气。之后,他的名字开始与杰克逊·波洛克、威廉·德库宁和巴内特·纽曼等人一样,成为美国战后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1958年,此时正值罗斯科的事业巅峰,他的作品代表美国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另外五幅作品在欧洲巡回展出。当时位于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内的一所高级餐厅——四季饭店委托罗斯科为餐厅的墙面创作一组壁画,作品的尺寸将会有500-600平方英尺,报酬也将高达35000美元(这笔钱相当于现在的250万美金)。罗斯科向来反对艺术用作商业性的装饰,这样的委托无疑是对他最大的亵渎。然而罗斯科还是接受了这笔订单,不是为了丰厚的报酬,而是出于一种愤怒,他希望通过作品中黑暗的悲剧性让前来用餐的富人们食欲大减,甚至无法进食:“我接受是因为我怀有绝对恶毒的意图——那些婊子养的杂种常去那儿进餐,我要画的东西一定能捣毁他们的胃口。到时,假如餐厅拒绝把我的画悬挂在那面墙上,就是对我最高的礼遇。”为了表达这种愤怒,罗斯科采用了前所未有的黯淡色调,将内心的压抑和沉重一层一层倾倒在画面中。他就像一名修行者,将艺术化为一种宗教式的思考,把人类心底的那些原始情感,诸如狂喜、痛苦、欲望、恐惧,全部沉淀在西格拉姆壁画这组杰作之中。愤怒的罗斯科宁可自己与世隔绝,孤独地投入修行式的创作,也不希望那些艺术评论家对他的作品有一丝一毫的误读。1957年,他写信给《艺术新闻》,抗议德库宁的太太伊莲·德库宁在文章里把他和克莱因的作品归为行动绘画:“作者本人就是艺术家,应该知道贴标签其实就是涂脂抹粉。无论对行动一词做怎样的阐释和引申,我的作品从外观到内质都和这词毫无关联……一切都应该最终在作品中得到裁决。”1959年,他写信拒绝接受古根海姆国际艺术奖美国区大奖“我期待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荣誉是为了褒奖一个人的终身成就,而不是把作品引诱进竞争领域。”1964年,休斯顿梅尼尔私人收藏博物馆的创始人约翰和多明尼克·德·梅尼尔告诉罗斯科,将为其作品建造一个可以用来冥想的空间,也就是后来的罗斯科小教堂。最初,罗斯科被允许参与教堂的设计,然而在设计过程中,罗斯科与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产生了冲突,导致这个项目不断被推翻,建筑师也换了好几个。最后,罗斯科也没有活到教堂落成,墙上挂满了他的画的那一年。他的大幅壁画让整个展厅的墙面都消失了,所有的色彩都蔓延到画布之外将你包裹起来。当我们凝视这些壁画,便会发现在那片黯淡的色彩内部,仿佛有一种光亮正在穿透黑暗向你袭来,神秘而有力。五现实世界的表象在罗斯科的画里被击碎了,作为观者的我们似乎开始与创作中的罗斯科融为一体,被每一幅作品所蕴含的悲剧性震撼着。罗斯科那一辈美国艺术家可谓既充满传奇又历尽坎坷,他们最终的命运,总是出于种种原因而走向了悲剧性的自我毁灭。比如杰克逊·波洛克,他生活混乱、好斗、酗酒并自我厌恶,最后在42岁的时候死于车祸;年纪更轻的伊夫·克莱因在34岁因心脏病死于巴黎。
罗斯科在1968年被诊断出主动脉瘤。尽管如此,罗斯科依然沉迷烟酒,加上之前婚姻的破裂和朋友们的陆续离世,他的性格变得更加忧郁和易怒。日,罗斯科选择以割腕的方式,在曼哈顿的画室终结一生。在罗斯科逝世的那个年代,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开始兴起,商业消费、大众文化迅速征服了艺术界。在罗斯科看来,相比这个充满了娱乐至死,崇尚消费主义的喧嚣时代,他更渴望在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安宁。
(原标题:那个画方块的画家)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您当前的位置:&&&&&画家朱伟:我没有一张画有卖相正文
画家朱伟:我没有一张画有卖相
画家朱伟:我没有一张画有卖相,画家朱伟:我没有一张画有卖相网站简介信息
  13年前,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朱伟,带着自己的作品“北京故事三号”参加了广州的画展。很多人对他的这幅作品惊叹不已,驻足欣赏却又有几分胆怯。当时有勇气走到朱伟面前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北京红门画廊的老板布朗,另一个是万玉堂亚洲著名的艺术经纪Stephen Mcguinness。  1993年的中国还没有画廊的概念,而万玉堂却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跨国公司,这让朱伟选择了?者。尽管如此,这样的选择并没有让另一个伯乐放弃,于是朱伟在做决定的同时,也给了布朗一个13年的承诺。13年过去了,用朱伟自己的话说:“那边合同稍微有一些变动,所以我马上把我当年答应布朗的事儿,这个愿给还了。”  是还愿还是巧合?我们的采访约在北京798的红门画廊。朱伟说在中国没有一个画廊的存活时间能超过八年,而红门已经有十多年了。见到朱伟的时候,他的手里一直端着一个玻璃大茶杯,未入正题,他就从“85美术运动”的自发性谈到“后89"的整个商业操作,仿佛给我上了一节深沉的美术史课。  “其实我一直觉得画水墨画很自?”  那幅改变朱伟一生的作品已经被莫奈的孙子收藏了起来。在“万玉堂”的经营下,短短十年间,朱伟的画从几千美金到十几万美金,难怪有人说,朱伟栖身于“中国最能赚钱的年轻艺术家”行列。  1994年,香港举行了一个"万玉堂画廊朱伟作品展”。展后第二天,香港当地的各大媒体报道了画展的花絮:几个收藏者因为“哄抢”朱伟的画差点打起来了,后来,所有的画都被一抢而空。尽管当时每张画的价格只有一万六千港币,但这个小插曲让朱伟找到了画水墨的自信。  “其实我一直觉得画水墨画很自卑,”朱伟很认真地说,“因为直到现在,我都觉得水墨画的表现力确实不如油画。比如说一个重大的场景,油画可以画照片,一模一样,国画就做不到这一点。但有一次,我有一帮在北京的老外朋友,当时他们只知道我是画画的,经常在一起聊天,后来他们去台北看展览,发现和毕加索正对着的那幅画就是我的作品,把他们惊呆了,回来后对我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了,呵呵!”  说到外国人对自己的画的欣赏,朱伟觉得因为自己表现的是中国传统的东西,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外国人喜欢,相反如果故意去迎合,或许还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朱伟的画记录了一个时代,也记录了一个国家,从1993年那幅作品到如今的创作,尽管对于作品中符号的运用已经很少了,然而依稀可见的仍是中国特色的解放装。“因为我出生在军人家庭,所以我画的都是我印象中的形象,一开始创作的时候,就是把所有看见的时髦的、各种新鲜的元素都往里面堆,比如说五角星、徽章……现在我就想着往外面抽,尽量用最少的元素表达更加丰富的内容。”  IBM的收藏室  朱伟一直在创作的路上探索着,有人说他是“体制反叛者形象”,也有人说他是“中国前卫画家”,还有人说他是“水墨改良的坚持者”。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探索,才会让他的画显得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却又是那么恰到好处。? 2003年,朱伟在纽约的个展相继开始,一个是“万玉堂画廊朱伟作品展”,另一个是“曼哈顿第七纪念军械库朱伟作品展”。在纽约的朱伟个展中,有个神秘人物显得异常活跃,不停地向画廊打听创作者的情况。而他,正是IBM的代表。在IBM收藏的史册中,从来没有买过美国以外的任何艺术作品,因为从1980年代后,在美国什么人都可以买到波普艺术大师Andy Warhol、考尔德……什么才能和这些大师相匹配呢?正在这个时候,展览中一尊 《中国 中国》 的雕塑吸引了他。IBM代表一下子花了20万美金买了朱伟的四尊雕塑,并专门聘请了博物馆的专业机构进行了鉴定。于是,朱伟也就成了IBM收藏室里惟一一位中国艺术家。   泰勒版画研究院  2004年的一天,朱伟突然接到一封来自泰勒版画研究院的传真,邀请他去新加坡创作一些版画作品。  对于泰勒研究院,朱伟非常熟悉,因为泰勒与弗兰克?史戴拉(Frank Stella)、约瑟芬?阿布瑞斯(Josef Albers)、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等多位艺术家进行了合作,使20世纪版画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是一个非常让人惊讶的消息,用朱伟的话说,并非“版画家”的他能成为第一位受泰勒版画研究院邀请的中国艺术家,“是?了水墨画的光”。人家要找的就是一个跟版画没什么关系而具有东方特征的人。  到了新加坡,研究院跟他说:“你就随便画你的水墨画,你把稿子给我们,我们就可以改成版画。”“那这活儿根本用不着我啊!”朱伟觉得很奇怪。“你别走,你在这儿看,我们每天的进展、颜色,都由你来控制,你告诉我。包括每个曲线对不对,是不是我们走的曲线跟你的毛笔不一样……”结果这三个月,朱伟什么实质的事情也没有做。后来,朱伟实在耐不住,就去当地买了一个篮球,天天在工作室叮叮哐哐打起了球。  如今那幅朱伟创作的水墨画已经被收藏在了波士顿威尔?利大学。  “以前买个桌子,椅子对于我来说都是大事”  我问他现在算不算个有钱人。朱伟很肯定地说,他的画卖得确实贵,但这么些年,攒下来的很少,因为自己以前的亏空就花了很长时间来填补。  有谁知道他曾经的那些辛苦日子呢?他说,“自己既有走运的时候,也有不走运的时候。”  1992年的时候,马上就要从电影学院毕业的朱伟就想着弄点自己的东西,听说广州有个展览会,朱伟很想去试一下。他只有找朋友借了5000块钱。到了广州,什么花销都是小心翼翼的,因为不知道最终是什么结果。直到遇见了画廊,感觉到自己的画已经有人要了。?伟才敢去喝一瓶啤酒,觉得终于可以有能力还这笔钱了。  朱伟从小被父母送去学水墨画。高考前,朱伟瞒着父母报考了解放军艺术学院。考上大学的朱伟并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奖赏,他只有独自去上学,还被父母断了经济来源。开学一个多星期了,因为没有钱交学费,朱伟的名字每天都被老师写在黑板上,如果再不交学费,学校就要让他退学了。“那就不要读了,”父母很严厉的说。但朱伟有自己的想法,他清楚自己要走的路:“学我是肯定要上的……”  他不会拐弯抹角地向父母撒娇,他只知道自己已经认定了这条路。母亲狠狠地打了他一个耳……“再也不要回这个家!”只是每一年6块5的学费,成了亲情的最后维系。   十几年来,朱伟再也没有回过家,父亲在其间去世了,如今家里只剩母亲。朱伟没有说自己什么时候会回去,他只是说自己性格倔,怕一不小心回到家又伤害了家人。  高考时候的那段经历,奠定了朱伟的个性,“我一直都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就不承认它叫摇滚乐……”  朱伟在买北京城外的一个小公寓时,专门打听过一件事:“这周围有艺术家吗?特别是画画的,有我就不住。”对此,他的解释是,“艺术家的免疫力都是很差的。”他怕和同行们聊不到一块去,也怕聊着聊着就变成别人的风格了。  说不与艺术家扎堆,与朱伟聚在一起的,画家虽然不多,玩音乐的倒是不少。  1995年秋天,有人告诉朱伟:“崔健找你!他听说有这样一个画家,作品和摇滚乐有关。”后来经过女朋友的介绍,崔健总算找到了朱伟,“你给我们设计一个幕布,舞台美术,我们一直要用,一直要作为我们乐队的标志。”崔健一说完,朱伟立刻就答应了。  于是朱伟雇了一帮美院的学生帮忙,半个多月做出了一款19米的巨大天幕。此后,崔健去世界各地演出,都带着这块幕布。  今年,罗马美术馆做了一个视觉艺术的展览“世界摇滚乐五十年的回顾”,有人要收藏这块幕布。朱伟立刻给崔健打电话。“我不知道丢哪儿去了,”崔健懵了。“丢了?你知道吗?人家收藏这价格,咱俩一人能买一辆丰田越野车。”   和崔健渐渐相熟,朱伟有时也开始和对方叫板,一次两人在北京的一个酒吧里大吵,朱伟说,“你那 《一无所有》 ,我就不承认它叫摇滚乐。摇滚乐必须是哐当哐当的。你这太像西北黄土高坡似的。你别以为嘣嚓嚓、带节奏就是摇滚乐……”两个人抬杠的声音已经漫过了酒吧的歌曲。“那怎么就不是摇滚乐了?!”崔健也火了。朱伟很激动地说:“你那是流行音乐,只不过是西北流行?乐。你怎么能硬归到摇滚音乐呢?”两人一直抬杠到第二天早上四点。  最喜欢的一幅画  朱伟说自己最喜欢的画并不是卖出去的,也不是还在展厅里的,可能以后也不能超越了。他最喜欢的那幅画,一直都收藏在他家中。  1997年的一个下午,朱伟和朋友们在五道口的街上溜达,闲着没事就去了隔壁的一个小书店。在角落里,朱伟发现了一本回忆录,作者曾是英驻中国大使。书名叫做 《邓小平》 ,里面有这样一段:“邓小平会见西班牙的贵宾时,被人称赞说看起来只有四五十岁,当时邓小平已经八十高龄了。听到这句话,邓小平乐得哈哈大笑……”旁边?幅很形象的插图,一下子惊住了朱伟,他立刻把书买了下来,就跑回家开始了创作。  整整两个下午,朱伟都没有离开过画室,作品一气呵成,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公开。  “我从来没有离开过北京”  这13年,朱伟一直想澄清一个事情:“我从来没有离开过北京”。在北京城外的小公寓里,他有规律地生活着,早上起床吃午饭,下午雷打不动地三个小时创作,晚上去酒吧里和朋友交流。朱伟说,他没有太强的地域概念,然而北京的确给了他非常熟悉的感觉,因为一旦他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会显得不安:“我这人,有一个缺点,我这人特怕事儿。我?一个陌生环境里,我就很紧张。一紧张就影响我的判断。”  1997年,朱伟第一次到纽约做展览。下飞机的第二天,朱伟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给我买张机票,我要回去。”此时已经有很多人等着要看朱伟,于是他硬着头皮挺了下来。但每天一到晚上十点多钟就成为朱伟的极限。  又是一顿聚餐,时钟刚过晚上十点多,朱伟在餐桌的旁边用手扶着脑袋,尽量把整个困顿的面容都挡住,其他的人都吃得不亦乐乎。可此时的朱伟就像一个儿童一样,托着下巴,偶尔睡过了还在饭桌上点点头。幸好待到第五天的时候,朱伟就已经开始熟悉美国的环境,渐渐觉得还?错,也就慢慢适应了。  “你把画卖给博物馆,我再另外给你画两张,行吗?”  第一次和朱伟聊到以前签约的画廊的时候,他曾经说自己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自由。因为在这签约的十三年间,朱伟的画被限制不能在大陆展出。不仅如此,朱伟还给我们说了一件“最要命”的事情。  当年,美国密苏里的州立以收藏土著的物件著名的博物馆,想花钱买朱伟的一幅小画。它是一个公营单位,不可能太有钱,希望画廊能打一下折,可正在这个时候欧洲的一个大款出了很高的价位也想买。朱伟就跟画廊说,“你把画卖给博物馆,我再另外给你画两张,行吗?”在?伟的眼里,一幅画卖给博物馆的意义要远大于换取一堆财富。可是被画廊拒绝了。  对此朱伟也非常理解,“但是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是非常不好的,等于你是一条腿走路。一个画家必须是博物馆跟画廊都不落,一边是钱,一边是博物馆,博物馆代表你的学术地位,钱是兑现你的价值。这两条腿缺一不可。”  朱伟说自己应该算是一个纯艺术的艺术家,因为自己的作品没有一张有卖相。然而对于这个时代的大师,他却说不是当下就能够判断的,艺术是需要沉淀、需要冷静的。  和他聊天的过程中,我无数次地看见他脑海里闪现的火花,他的激情也从没有因为岁?而磨灭过。他说现在正对电影感兴趣,准备拍一部纪录片,去年暑假的时候还刚迷上郭德纲的相声,然而他说他并不喜欢京剧,只是说现在到了能够理解的层面,“传统艺术是相通的,其实我对画的兴趣已经很低了。我很少和朋友聊画,我喜欢聊画以外的东西。画本身并不能触发我多少灵感,反而是其他的艺术门类给了我更多的思考和创新。”  他真的像一个艺术家,执着于绘画,执着于改良。他又真的不像一个艺术家,他规律地生活,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绪,他会为了追一个女孩子,发动自己所有的弟兄四处搜集资料。她和他在一起了八年。尽管她比?小十二岁,但在家里很多事情都是她让着他。他没有给她一纸结婚证书,却给了她一生一世的承诺。她不喜欢他的画,他也不听她对自己的画的理解。然而一个不像艺术家的人又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无论如何,朱伟是决定回来了,或许你会说他从来都没有走过。我们曾经讨论关于这个时代的产物,他说:“现在中国是一个转型的时代,有人说乱的时候容易出大师。我觉得那是胡说八道,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艺术不是炒菜,油一热就扔进去,而是要沉淀才行……”
链接地址:
画家朱伟:我没有一张画有卖相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画家朱伟:我没有一张画有卖相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谢谢!--博才网
下页更精彩:
点击排行榜
微信查看最新信息微信扫一扫或用微信搜索微信号:hbrc-com
安卓手机客户端更省流量手机扫描下载或者直接
更多关于画家朱伟:我没有一张画有卖相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8226;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画家的工作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