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习题什么是宗藩体制

考试试卷03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考试试卷03
上传于||文档简介
&&内​容​很​全​,​很​重​要​!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精华笔记20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精华笔记20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复习资料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复习资料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国近代外外交制度的转型
中国近代外外交制度的转型
&&&&&&&&&&&&&&&&&&&&&&&&&&&&&&&
----论晚清政府对外交制度的改革
&鸦片战争揭开了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序幕,以后各国接踵而至,如蚁附膻般一步步蚕食中国的主权。作为当时中央政府的清政府就不得不处理与各国关系以维持它的统治,而随着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清朝一直由礼部和理藩院分掌外交,以“天朝上国”的地位来看待和处理对外事务的方法已不能适应时局的变化,于是清政府开始逐渐改革外交制度,中国外交史也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于此就探究一下清政府是如何改革外交制度实现中国外交制度向近代转型的。
一、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的外交制度
中国周边国家在清朝前期大多都与清朝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其主要形式是朝贡和册封,这种关系叫做“宗藩”关系,中国先后与19个国家建立了宗藩关系,其中,中国是“上国”“上邦”,周围国家是“藩属”。这种“藩属关系”的内容包括:“1.藩属国的君主要接受清廷的册封,取得清廷的认可;2.藩属国奉清朝‘正朔’即历法;3.藩属国定期向清廷朝贡,即称臣纳贡,清朝对藩属国都有赏赐,其数量和价值一般多于贡物;4.清朝有保护藩属国的义务,当其国内出现内乱或遭外敌入侵时,清政府可以应藩属国邀请,出兵该国“平乱”“驱寇”①。这种外交关系是一种以小事大不平等的外交关系,但清廷对藩属国的内政外交都听其自主,以一种“王者不治夷狄,来着不拘,去者不追”的不治主义态度来对待。一方面,这种关系是儒家王道思想在国际交往上的扩展,中国在这种关系中充分显示了自己的至尊地位,统治者由此获得了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对周围的国家和民族采取蔑视的态度,视其为夷狄,对它们表现出“施舍与仁慈”,于是晚清时中国是一种中国中心主义的外交价值观;另一方面,这种关系又是清政府稳定边疆的一种手段,清政府想通过与周边国家建立稳定关系达到安抚它们的目的,通过对他们实施“羁縻”政策实现与它们的和平相处(由于进贡得多失少,周边国家很愿意朝贡,如果清廷不接受朝贡清求建立藩属关系,边疆经常会遭周围小国骚扰)。
&&&不仅如此,清政府对西方国家也采取这种态度,经常将葡荷英等国派来要求通商的使节视为贡使,按接待贡使的礼节来接待他们。1793年英国使节马戈尔尼率使团来华就是一个典型。当时身在承德正在过寿的乾隆帝把他当作贡使隆重接待了他,并给以丰厚的赏赐。再最后给英王的拒绝通商的圣谕中写到:“特此详细开示,遣贡使回国,国王惟当体量朕意,更加勤奋诚实,永远恭顺天朝,以保尔邦与天朝共享太平之福。”②&
圣谕中乾隆帝完全以“天朝上国”帝王自称,对英王是“家长”对“孩子”一样的“教导”。从这里可以看出,清廷对西方国家是蔑视的态度,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自己宛然成为世界的宗主。
&&&&早在1648年西方国家就通过《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立了以国际法为核心的近代外交体系,而中国到19世纪上半期还是传统的封建的宗藩制度。中外这种外交制度上的差异就导致,中西交往中摩擦越来越多。当时的外商批评中国“以为外侨居住中国,是中国格外施恩,不准外侨与中国人自由来往,片面地要求外侨遵守中国法律”“中国人以高贵自居,歧视一切西方人,不与他们进行平等交往”③。由此西方列强开始预谋以武力迫使中国屈服以改变与中国交往中的不平等地位,最终挑起了鸦片战争。清王朝在列强的驱使开始了对外交制度的改革。
二、宗藩制度的破坏与瓦解及清王朝为维护这一制度做出的努力
从19实际四五十年代开始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可谓步步加深,中国的国力也随之逐渐衰落。列强对周边国家的侵略使他们相继沦丧,与清王朝关系断裂,宗藩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1851年西班牙占领和乐岛,清与苏禄关系断裂;1855年英国出兵强迫&
罗签定《英&
条约》,随后法美得意相继与之遣约,&沦为半殖民地,朝贡关系断裂;1876年俄吞并浩罕,朝贡关系结束;1878年英占阿富汗,关系结束;1879年日本派兵占领琉球,清外交软弱,琉求丢失;1895年《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遂失朝鲜。④在藩属国相继沦丧的过程中,源远流长“起源于西周”⑤的宗藩制度丧失了其存在的基础,再近代文明的冲击下垮了下来。
面对列强对宗藩关系的破坏,清政府并不甘心失去这些朝贡国家,一开始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宗藩关系做出了不少努力。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曾通过“立约保藩”来加强与朝鲜的关系。日本觊觎朝鲜已久,只是慑于
朝鲜与中国的关系以及吸取丰臣秀吉征韩之败的历史教训,没有轻举妄动,可他仍然别有用心的采取各种方式来破坏中朝关系。1876年2月同朝鲜签定《江华条约》,第一条规定:“朝鲜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平等之权……”⑥,这便是日本为破坏中朝关系制造的条约依据。清廷就此与日本交涉,日本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来质问和否定清与朝的宗藩关系,日方提出
“据贵国云:朝鲜虽系属国,地固不隶中国,以故中国并无干预内政其与外国交涉,亦听彼国自主,不可相强等语。由是观之,朝鲜是一独立之国,而贵国谓之属国者,徒有空名耳。”⑦遇到这种问题是清政府始料未及的,因为在他的认识中,中朝的宗藩关系为两国之默许,早成定制,毋庸置疑。对此清政府首先想到的是求得第三国的承认找一个功证人,机会是在1881年,美国派军舰到朝鲜强迫朝鲜开埠通商,而朝鲜请他的宗主国为他做主,清廷就想借同美国谈判之机将中朝宗藩关系写入条约,但美国却以“有碍平行体制,断难擅允”⑧予以回绝。面对这一失败,清廷转而又想与朝鲜直接签约。终于在1882年10月,清廷借帮朝平定“壬午兵变”之机,同朝鲜签定《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章程序言声明:“朝鲜久列藩封,典礼所关,一切均有
定制,毋庸更议……惟此所订水陆贸易章程系中国优待属邦之意,不在各国一体均沾之例”⑨,随后又签定的《奉天与朝鲜边民交易章程》(1883年),《中国代办朝鲜陆路电线合同》(1885年)也有类似声明。但十几年后,清朝对日作战的失败使这些努力都毁于一旦,清廷最终还是失去了朝鲜,与朝鲜宗藩关系的失败标志着清朝宗藩制度在东亚的崩溃。
从“立约保藩”可以看到,清政府由于列强的侵略而国力渐衰,最终没有维持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因为宗藩关系是靠实力说话的,没有实力藩属会被别国抢走,即使没有列强的侵略,清朝实力的衰落也会导致纵藩关系的破裂,这可以从朝鲜内部亲日和亲俄势力的增长看出;另外,清政府企图模仿近代不平等条约的范式使宗藩关系合法化,进而纳入国际法条约体系中使宗藩制度永远维持下去,这种行为也从侧面反映出清政府开始接受近代国际法,在对外关系中开始有了近代意识,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清政府在列强的打击下,到19世纪末几乎自身难保,宗藩关系已无暇顾及了。随着自身实力的衰落,中国传统的“万邦宗主”“万国来朝”的虚幻历年淡化,清廷开始了外交制度的改革。
三、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初步建立
在与列强的交往中,一些开明的地主阶级开始产生近代的外交观念。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曾让人翻译《》,并援引各国条文职责外商走私鸦片是非法的。1875年李鸿章处理马嘉理事件时,对马嘉理私率武装探测中国内地批评道:“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⑩
随着大量国际法的翻译,清外交官员对世界普遍外交原则和外交惯例有了初步了解,虽然认识很有限,但他们自觉不自觉的在实践中应用是难能可贵的。
中国外交真正向近代转型是以近代外交机构的设置及使领制度的建立为标志的。
中国最早的专门性的近代外交机构是总理衙门。以前外交权在中央是由礼部和理藩院分掌,一般是地方官员与外国交涉,再报中央或者中央直接派钦差大臣处理。但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交往骤然增多,且越来越复杂。1861年1月,亦昕上奏咸丰帝指出:“近年各路军机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以后,若不急心悉心经理,专其一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①请求设立总理衙门。日咸丰帝批准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到1901年外务部成立,总理衙门一共存在了40年,40年间,它作为专门外交机构,在处理外交事务中确实贡献不小。但与真正意义上的外交机构相比它还有点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作为中央专门的外交机构,外交权并不都集中于它手中,而是有相当一部分被地方把持,尤其是地方北洋、南洋两个通商大臣,表面上是只管理通商事宜,其实,他们与外国交往最多,大部分外交事务就由他们处理了。其二,总理衙虽为专门外交机构,但并不专司外交,当时凡是与洋务有关的事务它都管,如:铁路,海防,开矿,电报等。毕竟总理衙门迈出了中国外交机构改革的第一步,代替了传统的礼部、理藩院及军机处等机构来管理外交,构造了中国近代外交机构的雏形,为中国向近代外交制度转型提供了条件。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转型另一方面便是使领制度的建立,使领制度作为一个贯彻国家对外政策,保持国家经常性对外交往的外交制度,是一个国家外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鸦片战争过后,各国纷纷根据条约向中国派驻大使,设置领事,中国同外国交往便方便了很多,但中国却迟迟不肯向国外派驻大使领事,当时一度成为国际间的奇闻。最后,在处理马嘉理事件时需派使到英国致歉,清廷才被迫派在英国派驻大使,设立使馆,这便是中国第一个大使,即驻英大使,中国由此迈出了创建使领制度的第一步,这一步确实走得不容易。而后,中国又相继向美、西、秘、日、得、法派驻了公使。到清政府灭亡,它一共向18国派驻了68位大使,57个地区派驻了领事。于是,中国的外交制度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起来,虽草创之初并不完善,但在外交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一方面它实现了中国与外国交往的对等化,中国外交由单向变为双向;另一方面,我国海外侨民由此有了申请祖国保护的机构。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转型另一方面便是使领制度的建立,使领制度作为一个贯彻国家对外政策,保持国家经常性对外交往的外交制度,是一个国家外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鸦片战争过后,各国纷纷根据条约向中国派驻大使,设置领事,中国同外国交往便方便了很多,但中国却迟迟不肯向国外派驻大使领事,当时一度成为国际间的奇闻。最后,在处理马嘉理事件时需派使到英国致歉,清廷才被迫派在英国派驻大使,设立使馆,这便是中国第一个大使,即驻英大使,中国由此迈出了创建使领制度的第一步,这一步确实走得不容易。而后,中国又相继向美、西、秘、日、得、法派驻了公使。到清政府灭亡,它一共向18国派驻了68位大使,57个地区派驻了领事。于是,中国的外交制度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起来,虽草创之初并不完善,但在外交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一方面它实现了中国与外国交往的对等化,中国外交由单向变为双向;另一方面,我国海外侨民由此有了申请祖国保护的机构。
四、近代外交制度的完善和最终确立
1901年,在列强的要求下,中国改革外交机构设立外务部,中国外交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外交制度也由此与国际接规,真正融入世界交往体系之中。
以前的总理衙门外交运行机制不健全,职能分散,且外交过程烦琐,处理外交事务效率很低,列强出于加强对清政府控制,使清政府能按他们的意愿办事的考虑,对总理衙门愈来愈不满。《辛丑条约》的签定给了列强提出要求的契机,列强指出:“总理衙门”不足以体现该机构的权威性和重要性,必须设立一个与各国相似的外交机构,并居于六部之上。当时慈禧太后惟恐列强将她的统治推翻,便以“量中国之物力,结与各国之欢心”讨好似的欣然接受了列强的全部要求,这样外务部就产生了。外务部代替了总理衙门,在改革中外交权进一步向中央集中,职能进一步专一,它已经成为完全意义上名副其实的外交机构,中国外交开始步入正规。
与此同时,清政府不断扩大驻外大使及领事,改进出使人员任命办法。厘定驻外使馆规程,使使领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另外,还加强外交队伍的建设,1906年外务部提出用人原则:“嗣后需用人员,应先就兼习各国语言、文字,曾出洋或在各省办理洋务者,择优调取至卒业学生,亦宜先尽曾经留学欧美各国及日本者,而专在本国学堂肄业者次之。”②因此,新晋的外交官,大多对国家知识,世界大事外交礼节国际法相当了解,使中国在外交中不至于“未悉洋情,受彼欺蒙”,尽量减少了中国在外交中的吃亏现象,为中国最大限量的争得主权,对维护国家利益其起到很大作用。
从总体上看,中国外交在晚清实现了由宗藩制度向近代外交制度的转型,中国的外交制度逐渐与世界接轨,中国在社会转型的大潮流中,外交也迈出了一步。这一步是被动的,是在列强的驱使下走出的艰难一步,虽然外交制度近代化程度不断加深,但这并不代表清王朝以前的“天朝上国”的观念就已经彻底剔除,中国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就不起作用了,清政府还是在它力量可能的限度内去沿用宗藩制度,继续对仅有的藩属行册封,接受朝贡,在晚清很长一段时间内,宗藩制度与近代外交制度是并存的,思想残余很强,与外国交往中还时常带有蔑视的态度,只不过是被经常的战败的屈辱所掩盖。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没有挽救中国,也没有使中国摆脱一次次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继续受着列强的侵略,国力继续的衰落。中国的外交制度就在这样一个屈辱的年代,被列强驱赶着实现了转型。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