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环工人的高温作业工人补贴为什么每个月才十五元呢?

28省份明确高温津贴标准 你的津贴拿到了吗?&00:32 中国新闻网 &&编辑:王进
  中新网北京6月12日电(张尼)进入6月,不少地区迎来夏季高温期,高温津贴也进入发放时间。记者注意到,目前全国至少已有28个省份明确了津贴发放标准。而本月,全国范围内也将开展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专项检查,高温津贴发放情况被列入其中。
  28省份高温津贴标准一览表 张尼 制
  28省份明确高温津贴发放标准 部分地区上调
  根据2012年修订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
  据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28个省份明确了本地区的高温津贴发放标准。而其中山东、陕西等地都是在去年上调了津贴标准。
  例如,去年,山东省将从事室外作业和高温作业人员的津贴从每人每月由120元涨至200元;非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月80元涨至140元。这也是该省自2006年以来首次上调这一标准。陕西省的高温津贴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天10元提高到25元。
  另外,河北省也在去年制定了夏季高温津贴试行标准。根据该标准,从事室外露天作业的劳动者每人每小时(含加班加点)1.5元;没有防暑降温设备或有防暑降温设备但达不到降低工作场所温度效果的室内劳动者每人每小时(含加班加点)1元。
  从高温津贴发放时间来看,各地也因气候条件差异有所区别。如,北京、山西等北方地区的发放时间段为6到8月,而海南省的发放时间长达7个月,为4到10月。
  河北省因南北跨度长,气温差别大等原因,实行夏季高温津贴差别时长。其中,冬季取暖期标准不超过4个月(含4个月)的市、区、县(市),每年从5月21日至8月31日执行;冬季取暖期标准超过4个月(不含4个月)的市、区、县(市),每年从6月11日至8月20日执行。
  资料图:6月1日,有着“新四大火炉”之称的福州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各县市最高气温将升至35℃以上,内陆县市最高气温可达37-38℃。图为福州市民冒着高温出行。 张斌 摄
  多地标准数年未变 专家呼吁建立科学调整机制
  按照《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高温津贴标准由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调整。
  记者统计发现,在已经明确高温津贴标准的省份中,部分地区的标准已经多年未涨。
  例如,广东目前的高温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50元,这一标准从2007年开始至今都未调整;河南省的高温津贴标准为每人每工作日10元,这一标准也是2008年就已制定的。
  而与其他省份不同,目前,天津高温津贴已经实行动态调整,日标准按照上年度全市职工日平均工资12%发放。
  “根据现在的物价水平,每个月一两百元的高温津贴标准还是少了些。”北京某驾校教练王师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王师傅说,因为属于室外高温作业,6到8月期间,他每月可以领到200元高温津贴。虽然这一水平已经高出了北京市规定的高温津贴标准,但是王师傅认为,相较于近年来的工资、物价上涨情况,补贴并不算高。
  “高温津贴是岗位津贴,是一种劳动补偿,其调整还是应该与工资挂钩。”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分析称。
  郑东亮表示,近些年已经有不少地区对津贴标准进行了调整,而未来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调整机制,并进行细化。
  “怎么调?调多少?这些问题都应当认真研究,高温津贴不应是想起来就调,想不起来就不调。”郑东亮说。
  资料图 白周峰 摄 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全国开展专项检查 高温津贴不能成“纸上权益”
  近年来,人社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部门都曾多次强调,用人单位要按规定发放高温津贴,且防暑降温饮料不得充抵高温津贴。此外,不少地区也出台了相应的监督、惩罚措施。
  例如,《广东省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办法》中就明确,未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的,由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补发;逾期未改正的,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即便如此,在一些地方或者一些单位,高温津贴仍然不能及时发放。例如,近期就有媒体报道,有建筑工地工人三年未收到过高温津贴。
  而中新网记者在北京地区走访发现,虽然不少像快递员、环卫工这样的室外高温作业人员表示,近年来有收到高温津贴,但很多人对于高温津贴发放的具体标准并不清楚。
  “我自己不知道北京市的高温津贴到底是什么标准,应该发多少?什么时候发?这些不太了解。”海淀区一名环卫工这样告诉中新网记者。
  对于部分地区高温津贴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有专家表示,目前高温天气的劳动保护主要依靠劳动监察部门、工会组织监督,监督管理工作比较乏力,惩处方面的欠缺,使得用人单位违法成本较低。此外,劳动者在企业面前较为弱势,不敢更不会主张权利,都是高温政策难落地的重要原因。
  “除了要有相应的处罚制度外,也要让工人了解自己的权益所在。”郑东亮表示,高温津贴的发放涉及行业范围巨大,如果仅凭借行政执法很难完全兼顾,让职工了解自身权益,才能更好监督用人单位。
  记者了解到,就在本月初,人社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决定6月15日至7月29日期间,在全国组织开展专项检查。
  通知中,用人单位遵守高温津贴规定情况被列入了检查内容。此次检查范围为各类用人单位,其中,建筑市政、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领域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餐饮服务等行业企业及钢铁、煤炭企业是重点。(完)
厦门奇葩楼呼应苏州秋裤楼
震惊!揭秘网络女主播的奢侈生活
美腿和救生衣并存的海滩
新闻热线:国家规定在什么条件下要发放高温补贴_百度知道
国家规定在什么条件下要发放高温补贴
  国家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补贴。  一、高温补贴的含义:  高温补贴是为保证炎夏季节高温条件下经济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保障企业职工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身体健康,决定适当提高职工夏季清凉饮料费发放标准。  二、各地区发放补贴标准:  高温津贴标准包括:用人单位每年6月至8月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露天工作,按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的标准发放津贴;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室内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按每人每月不低于45元的标准发放。  三、主要适用人员:  能够领取高温津贴者必须是在高温下工作的岗位职工,包括建筑工人、无空调的公交车司机、露天环卫工人等。  四、地区差异:  全国至少已有28个省份制定了高温津贴标准,未制定的分别为,黑龙江、西藏、青海等四个省份。  具体的发放标准和发放时长,各省的标准不一。在这28个省份中,有13个省份发放标准为按月发放,另有15个省份按天发放。  按月发放的地区中,如发放高温津贴排名靠前的浙江、山西、江西等省份,津贴金额最高的为山西和江西,为240元每月,浙江省为225元;最低的为广东省,为150元每人每月。  按天发放的地区中,标准最高的为天津,24元每天,最低的为贵州、河北,8元每人每天,与天津相差2倍。  高温津贴发放标准高的多数为东部地区。与此相反,西部地区的一些省份发放高温津贴较低。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高温补贴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你或许听过高温补贴,但你八成没在高温天领到过
虽然高温补贴的规定由来已久,然而至今为止仍有接近8成的劳动者拿不到补贴。
立秋以来,部分地区依然没有脱离“烧烤模式”,中央气象台在8月14日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一些地方气温仍直逼40度。对劳动者来说,高温补贴仍然是拿得到的依旧拿得到,拿不到的依旧拿不到。然而拿不到补贴不仅是企业良心问题,补贴规定本身就没有认真为劳动者考虑。1、虽然高温补贴的规定由来已久,然而至今为止仍有接近8成的劳动者拿不到补贴,有些甚至从未听过根据2012年6月修订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其中室外一般包括建筑工人、无空调的公交车司机、露天环卫工人,快递、外卖等行业的工作者,室内则可能包含后厨、炼钢工人、机械铸造工人等行业。但只要达到所要求的温度,任何用人单位都应该向劳动者发放补贴。然而事实上截至2015年7月新浪网针对高温补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8%的劳动者未收到过高温补贴,超过7成网友表示单位在高温天无动于衷,没有任何补贴或防高温措施,有26%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甚至没有听过高温补贴。而对部分拿到高温补贴的劳动者来说,补贴标准也已经数年未涨。广东省今年的高温津贴标准仍为每人每月150元,这一标准从2007年开始至今都未调整;河南省的高温津贴标准为每人每工作日10元,这一标准也是2008年就已制定的。2、补贴发放难不仅是企业的问题,劳动保护意义上的“高温”界定应以劳动者体感温度为基础,以工作场所实际温度来确定发放高温补贴可操作性不高对于 “高温天气”的界定,美国人认为劳动保护意义上的 “高温”,不仅仅指空气温度意义上的 “高温”,更指劳动者所感受的 “高温”,并且后者更符合劳动保护的本意。因此美国政府职业卫生师会议所确立的物理因子职业接触阈值是常见的标准。标准规定劳动者的体核温度不应超过38摄氏度。然而国内目前的高温补贴发放标准仅以气温为基础,在具体的实施中,高温补贴的标准被狠狠地扭曲,高温补贴政策的可操作性不高。一些地方执行补贴规定是以气象部门预报的气温为准,但户外作业场所的温度往往高于这个温度。而考虑到地域差异,以室外气温35度为“高温”标准,北方一些省份可能一年中只有几天会达到如此高温,或每天仅有两三个小时可以达到。根据“中国之声”8月16日报道,南京有部分企业“钻空子”,把高温费精确到每天、每个小时进行折算发放。但是夏季太阳高度角大,白昼时间普遍较长,一些天气虽然达不到规定的“高温”标准,但是气温持续高的时间长。而对室内气温来说,局部空间的湿度对体感温度也有较大影响,狭隘的高温高湿环境下人的体感温度可达到50摄氏度。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考虑到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劳动者对高温的感知是不同的,按照工作场所的气温发放补贴并不能真正起到对劳动者的补偿作用。3、劳动者不想为了一点高温补贴跟老板关系搞差,得不到也不强求按照规定,高温津贴的发放是强制性的,企业必须按照要求执行,如果用人单位拒绝发放,工人可找工会反映,工会协调无果时,可向本市人社部门举报,或者向各区劳动监察部门举报或提起劳动仲裁,还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但事实上多数劳动者考虑到整体工资水平和饭碗并不愿为了数百块钱冒险。2012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当遇到该发的高温津贴没发时,仅5.3%的受访者选择找单位理论,2.8%的受访者选择到相关部门举报,0.6%的受访者选择向法院起诉,78.1%的受访者选择“忍一忍算了”。4、在国内,由于劳动监察部门以及工会组织的长期缺位,企业如果没有足额发放高温补贴,也不会被怎么样根据美国的《职业安全和健康法案》第17章的“处罚条款”规定,对任何故意或多次违反法案规定的高温劳动保护责任要求的雇主,每项情形可处以最高7万美元的民事处罚,德国马勒发动机设备(美国)公司就曾因违反多项职业安全规定,被美国职业安全和健康署列入“严重违规者强制执行计划”, 最终,职业安全和健康署对该公司开出了36.9万美元的罚单。而对国内来说,即使有劳动者积极寻求劳动监察部门和工会组织的帮助,其处理方式也主要以斡旋为主。按照中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如果用人单位在被责令按时足额发放高温补贴后仍逾期不改,也仅仅由政府监管部门处以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而这对部分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建筑业等用工数量大的企业来说,如此罚款甚至低于补贴额度,简直是在变相鼓励企业“耍赖”。5、高温补贴发放本身就是计划经济的做法,在企业工资范畴内,政府越俎代庖实施的强制规定更有可能造成国企和私企对员工的区别对待中国的高温补贴其实源自计划经济时代。早在1960年,原卫生部、原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就联合制定了《防暑降温措施暂行条例》,各地据此出台高温补贴规定,列入企业成本费用。但直到今天,这项被算在工资中的一两百块津贴却依然由政府专门出台规定强制规范,国有企业大可爽快发了这笔钱,而私人企业却不愿增加用工成本,造成企业员工之间的不同待遇。在2015年广州大学发布的一项对广州的调查中,有90%以上的国企员工均表示单位有发放高温补贴,未发放补贴费的也以其他的形式作为一种福利发放,然而受访的私企员工中仅有43%表示领过高温补贴。此外,依靠政府规定的补贴标准并不能和工资水平挂钩,部分地区的补贴标准不符合市场要求,广州的高温补贴已经10年未变。同时,这份高温津贴可能还要并入工资根据工资水平缴纳相应的个人所得税。而即使发放高温补贴,企业也存在克扣补贴,用消暑物品等替代补贴的现象,据武汉媒体爆料,当地一公司仅以每月发放15包绿豆作为补贴,折合市价约为每月60元。6、更值得怀疑的是每个月数百块钱的补贴能否与劳动者的辛苦划上等号,补偿高温损失并不是只有发放补贴一条途径根据国际劳工组织2016年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因气候变化导致的工人工作场所的高温至少在损害着10亿名工人的身体健康,事实上补偿高温损失并不是只有发放补贴一条途径。德国的高温作业要求规定:在一定较高温度内雇主除应保证员工正常休息时间及提供良好的卫生设施外,还应 “保证舒适的室内空气质量与温度”,包括安装百叶窗、提供冷饮等。同时,还可通过调整上下班时间或延长休息时间、分发免费游泳票等方法来 “降温”。另外,企业可放松对员工的着装要求,允许穿短裤和凉鞋上班。温度过高时,员工可以享受高温假。中国虽然对高温下的禁止活动做了一些规定,但《劳动法》中仅泛泛要求用人单位需要为劳动者“创造良好、安全的工作环境”,各地还没有任何改善劳动者高温工作环境的固定细则,大部分地区对用工单位为高温作业人员提供防暑饮料和药品没有具体要求,依然常常出现上百工人只供一桶绿豆汤、几盒清凉油的现象。而因高温停止劳动更像是一种奢望,据新浪网的调查显示,只有1.4%和1.1%的受访网友享受过高温假和高温缩短工时的待遇。
网易评论长期接受投稿和读者来信 电邮view163#(将#替换为@)
专栏最受欢迎文章
专栏其他作者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温作业工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