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08 股市留下太多的伤痛
再过几天,2008年将悄然而去。还有几个交易日,2008年的股市将凄惨收官,股市年K线收阴已成定局。纵观这一年的市场,留给投资者的则是太多的伤痛。
前两年的股市行情可谓如火如荼,但正如物极必反,当股价泡沫被吹到足够大时,定然存在破灭的一天。事实上,即使没有金融危机的影响,没有大小非减持的肆虐,今年股市的调整同样不可避免。
今年1月21日,中国平安的巨额再融资计划引爆了股指暴跌的“导火索”。自此,具有市场风向标之称的上证指数一泻千里。尽管中国证监会在4月份颁布了规范大小非减持的《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随后证券交易印花税又进行了下调,但仍然没能阻挡股市下跌的步伐;9月份的三大利好以及更多救市措施的出台,1800点亦没有打造为“政策底”,股指在无奈又无助中跌至1664点。
如果说前两年股指的涨势如虹出乎市场意料的话,那么可以说今年股指的暴跌同样超乎想象。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股指从6124点跌至1664点,跌幅超过70%,即使是次债危机发生地的美国市场也相形见绌。
其实,A股市场从前两年公认的全球最“牛”,到今年又步入全球最“熊”,我们更应该多反思几个为什么:为什么A股总是出现大起大落与暴涨暴跌?为什么在股改基本上完成之后市场反而产生了更大的波动?为什么中小投资者总是成为最受伤的群体?为什么市场上总是演绎着不公平与利益分配失衡?
股指收出长长的年阴K线,意味着投资者的财富遭遇了巨额缩水。而新低的不断产生,又意味着市场信心的彻底丧失,特别是在目前的背景下更是如此。尽管有来自监管层的诸多救经济、救股市的措施纷纷出台,尽管个股估值对于长线资金具备了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就算如此又如何呢?
客观地说,A股市场从来就没有摆脱重融资、轻回报的劣根性。诞生之初主要是为国企解困服务的,近几年则又成为了大型央企“脱贫”的平台。也就是说,年轻的A股市场从来就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样表明A股市场的定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了处于弱势的中小投资者权益常常受损,也导致了市场上弊端频出。
毋庸置疑,虽然监管层近几年来一直在加强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也在大力推行市场化的进程。但是,如果市场定位这一最重要的问题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其相关规章制度也只能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以广为诟病的新股发行制度为例。股改之后,股权分置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将逐渐得以消除。但新老划断后的新股发行,却是“新瓶装旧酒”。绝大部分股份被人为锁定,无形中垫高了新股的发行价格。上市公司倒是可以借助于高价发行融到更多的资金,而高价发行一方面提高了投资者的投资成本,另一方面也放大了市场的风险。而且,绝大部分股份不能上市流通的现实,也决定了这些不用支付对价的大小限,在今后将如同目前的大小非一样对市场造成较大的压力。另外,大小非是存量,而大小限却是增量。毫无疑问,如果不改变目前的新股发行制度,A股市场今后将长期受制于大小限。
说到底,目前的新股发行制度更利于上市公司“圈钱”,也利于更多的大型央企从市场中筹集到更多的资金,这一事实却是由于股市定位不当所形成的。
大牛市行情往往掩盖矛盾,而到了熊市阶段,诸多矛盾就会逐渐暴露出来。2008年的股指暴跌之痛,与股市定位不当密切相关。一个没有正确定位的市场,注定会常常产生剧烈的波动,即使没有金融危机的发生、没有大小非的影响。因此,监管层在大力救市的同时,也应该着手解决股市的定位问题。如此,类似今年的股市暴跌,或许将有所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