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道元气银河的中麾元宇宙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是做什么的吗?


srds是什么梗(微博srds是什么梗)?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当“梗”吃掉了我们的语言,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srds是什么梗(微博srds是什么梗)1
来源:读特
1月,豆瓣用户“胡桃(厌学中)”创建了名为“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的豆瓣小组,她最初只是因“三分钟热度上头”而“想建一个个人玩耍”的小组,但自创建后,该小组迅速扩容,至2021年8月1日,已有127273名“文字失语者”在这里集聚。
豆瓣截图
现代医学中,病理性失语症又名“获得性语言障碍”,是指因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组织损害而造成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受损。
与生理性病变引起的失语症不同,文字失语者所经历的“失语”,更像是一种社会病。在“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成立之前,已有人关注到此种现象: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受访者认为语言贫乏的表现是基本不会说诗句(61.9%)和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57.6%)。
相较于“引用诗句、运用复杂修辞”,文字失语者失去的能力更为基础,上述豆瓣小组成员杨润将此总结为——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的小组简介如此表述:“长期以来,作为倾听者和旁观者的我们,逐渐忘记了如何组织文字的逻辑、怎么清楚地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
失却
2021年初,遇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张晓雯只会说“无语”、“离谱”,再要不就是“离了个大谱”。脱口而出这些词汇时,她常有些难受:“还有很多其他选项,不该是这样的。”
她形容自己曾是个“感性、屁话很多”的人。大学二年级时,她曾跟朋友一起做公众号:“那时候很高产的,一周三篇都不成问题。”写书评、影评是她曾经在行的。然而,仅仅过了三年多,她的这项能力退化到了“在电脑前枯坐很久也憋不出几个字”的程度。朋友说她从前写的东西可读性很好,问她怎么不重新拾笔。她感到枯竭、焦虑、痛苦。
除特殊标注外,以下图片均为视觉中国 图
往回看时,张晓雯觉得 “失语”早有征兆。
张晓雯追星,“本命”(偶像)是一个音乐人。粉丝圈里,她通常是那个为偶像新歌写热评文案的人。去年,偶像新专辑发布时,她照例打开文档编辑,但只写了几句就彻底卡壳。那时她将这归咎于“欠缺共鸣”,因为那首歌讲暧昧,而她正在失恋期。
“现在想来,可能那会儿我就已经写不出了,”她顿了顿,“其实就是自我放弃。想不出文案,也不想多想。”
王怡受写作困扰更深,因为这是她的本职工作。
2020年秋季,王怡本科毕业,随后供职于一家公司的文案写作岗。入职不久,她需要为一位医生编辑微博文案。文案本该体现出该医生治疗棘手患者时的从容、承担医者责任时的决心,在她手里却变得词不达意:“如果我不接,只剩那些‘莆田系’医生愿意接了,在我这里,总比落到他们手里强……”
最终敲定的文案由人另写。她觉得那则文案逻辑顺畅、措辞得当。相形之下,自己的文案累赘干瘪,遣词造句中也有诸如“确实”、“其实”的助词被放错地方。
相比于大段文字,表情包、“梗”等表达更受王怡青睐。一些口癖挂在她嘴边——最近她常说的是“笑的”,这个词的覆盖面很广,开怀大笑是“笑的”,讽刺冷笑也是“笑的”。“之前常说的是’笑死’,不太吉利,现在就改成了’笑的’,”她补充道。
然而这些简易的表达都会有失灵的时刻。需要用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时,王怡常常只能说:“真的是……就是那种感觉,你知道吧?”到底是哪种感觉?对方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吗?她不确定。
“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中,很多组员都想找到一种不那么千篇一律的表达方式。 受访者供图
艺术系研一在读的高莹也有相似的困扰。她羡慕能够将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大段铺陈开来的人,她就无法以文字形式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我难受的时候,我就只知道自己难受,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描述它。”于是每一种情绪以文字呈现出的部分就只剩下“外壳”:比如快乐就是“快乐”,又或者是“开心”,要让她用更多的话把这个词盛装饱满,她做不到。
表达欲有时会涨满她的大脑,但大多在她想到如何表达之前褪去。轮到和朋友真正交流一些观点时,她与恰当、丰富的语词之间仿佛总隔着一层厚重的雾幕,往往讲一大通也说不到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点上。最后她只能再抛出几个梗,然后尴尬地笑说:“哎呀,就是……你懂我意思吧?”
极少有人会说自己不懂,对话因此“糊里糊涂地结束”,高莹反而长舒一口气。
小组中的一位成员认为,这张图准确描述了组内成员的处境。受访者供图
惯于在生活中密集铺“梗”的,还有医学本科在读的杨逢意。她形容自己和朋友的交流大多都是“不断抛梗、接梗”。“梗”大多来自B站、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随时更新,她因此觉得说梗好像某种“知识点重现”,很有意思、很好玩。
由于“梗”的传播和运用有一定的范围限制,杨逢意认为这也是一种让人认出彼此、形成圈层的暗号:“就是说,假如你不看类似的东西,你不会懂我们的‘点’在哪里。”
然而一旦身在“圈层”之外,杨逢意就会变得局促。她去实习过,觉得身边年纪稍长的姐姐都“很会说话”,而自己在与同事交流前,常常不确定该如何向对方准确传达自己的意思。有时尽管已事先在脑袋里再三措辞,讲出的话还是词不达意。
写朋友圈时,相同的困扰也会出现。杨逢意觉得网上流行甚广的文案很“老土”,但自己又没有什么新意。一条百来字的朋友圈,她要删删减减好久,而最终发出去的往往不过一两句话,甚至一个字也没有,直接以梗图或表情包替代。
她感觉挫败,疑心自己惯常玩梗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浅薄”。
寻因
朱迪·瓦伊克曼和奈杰尔·多德在《速度社会学》一书中指出:速度与加速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而这种特征投射到社会交往,典型的表现就是语言的固定化、简洁化。《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中,70.9%的受访者认为,语言贫乏是由于互联网时代要求更加直接和简洁的表达,
65.4%的受访者则将此归因于同质化表达、全民复制的网络氛围。反思自己失语的原因时,杨逢意认为,社会氛围可能的确是重要原因之一:对直接、简洁的普遍大力追捧会催生大量同质化表达,而同质化表达往往就是失语的前兆。在她看来,尽管不乏个人懒惰的因素,但“同质化表达”有时也是被迫发生的。
“比如说yyds(永远的神)、srds(虽然但是)、绝绝子这样的表达,大家都在说,如果你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或者不用这些词,那可能就无法和身边的人正常交流”,她的语气变得急促,“所以你怎么办呢?只能随大流。”
同在“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的石静楠也有“被裹挟”的感觉。历史系本科一年级在读的她自中学起就保持记录的习惯,并不觉得零碎表达感受、观点有什么困难,只是为如何输出更长篇幅、更考究逻辑的长文而苦恼。
因为对文字的拟真感有执着追求,石静楠反感缩写式的表达,也乐于追溯词语的本义。但这很多时候显得不合时宜:“比如‘内卷’本来是个学术概念,但现在它的含义被拓展得太宽泛,离它的本意已经十万八千里。这个时候我要是总跟朋友说,这个词不是这个意思。那会显得我不有趣、很奇怪。”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曾在受访于《文汇报》时指出:“语言表达内涵与外延成反比,词义越是模糊、越是简单,其使用范围就越大”。
在“万物皆可绝绝子”的时代里,表达似乎开始变得轻而易举。但这种轻易有其代价。石静楠认为,当现成的表达可供随时取用时,人可能会倾向于不做思考,直接“拿来”。这会造成表达能力的萎缩:“用进废退嘛。”
“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成员杨润曾对组内成员失语的情况做过大略梳理,她将石静楠描述的“拿来”行为称为“借他人酒杯”。
信息如潮的现下,可借取的“酒杯”很多,从热梗到表情包,从影视作品截图到他人文案,所有可见的表达都可以被借用。杨润并不反对适当引用,但她总觉得,倘若借取成了一种习惯,自斟自饮就成了难事:“如果一直说别人的话,慢慢就会没有自己的话。失语在所难免。”
无论是追随大流膨胀词义,还是过度引用借取“酒杯”,本质上都是对自我表达能力的废弛。张晓雯对此深有体会。2019年,因为考研,她中断了公众号的更新;2020年考研失利找工作,她也没怎么写,少有的输出全靠转发,配上类似“这不就是我吗”、“哈哈哈哈哈”的文案。
荒废将近两年后,她的文字组织能力迎来惨烈“滑铁卢”。往回看,她觉得懒惰懈怠、疏于练习是自己成为“文字失语者”最重要的原因:“那时我给自己找借口,总说还没有稳定的工作,稳下来再开始写也不迟。但其实长时间不写真的会无从下笔。”
“输出”的另一面,缺乏“输入”也被认为是造成失语的重要原因。高莹不爱读书,生活中的笑点和快乐“都是土味视频给的”。她觉得这势必会导致失语的发生:“都不知道正常是咋写的,自己肯定也不会写。”
王怡则更进一步,提出“有效输入”与“无效输入”的分别。她觉得自己的失语是从大三时因实验报告、课程论文等事务中断了阅读而逐渐开始的。那之后她也通过看公众号、讲书视频等方式进行补给,但效果并不理想。她因此认为,零碎的、不成体系的输入于文字组织能力的培养、提升并没有什么帮助。
“公众号、微博、B站、知乎……有很多地方可以获取知识。一本很厚的书,总有人用一篇推文、一则视频讲完。看这些东西,好像也能获得知识,但就是很不对劲。怎么讲呢”,王怡思考了一会儿,“可能是因为这些东西都很零碎,所以很难帮人建立一个思想谱系,也很难被用于‘再输出’。”
小组的另一个角落,杨润也提到“无效输入”与文字失语之间的关联。然而什么样的阅读是无效的呢?除了王怡所讲的体系化阅读的建立,她觉得叔本华曾在其哲学散文《论书籍与阅读》中的发问也可作为参考:“在阅读时,我们的脑袋就会成为别人思想的游戏场。当这些东西最终撤离了以后,留下来的会是什么呢?”
复健
2021年1月,高莹离校回家,和朋友在一起“说梗”的时间明显缩减,家人对她的 “梗”也并不了解。她一度感觉自己“像个哑女”。同月21日,她在网上冲浪时发现了“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进组浏览了几个帖子之后,她很快觉得找到了同类,继而“加入组织”,并发表题为“失语的第1073天”的短帖,作为自己文字复健的起点。
高莹发布了题为“失语的第1073天”的短帖,和记者交谈过后,“1073”称为了她的一个笑谈。受访者供图
1073天前发生了什么?高莹并不记得。她不清楚文字失语是什么时候开始伴随自己的,之所以编造个精确的时间,是为了体现自己“真的很在意‘文字失语’这个事儿”,在意到她甚至还开了两个微博小号,逼着自己写“小作文”。
然而这项活动持续了不到三个月,就因学业、生活的忙碌而搁浅,“复健”无疾而终。
高莹觉得文字复健是高于生活层面的东西,忙起来时就被抛到脑后:“我念的是专硕,只读两年,今年上半年导师就让定论文选题了,暑假又得实习。一忙起来,会觉得我这辈子只想做个机器。双休时我只想躺在床上看土味视频,对自己的内心构建什么的,也就没那么在乎。”
与高莹类似,杨逢意形容自己只是“偶尔会有想要复健的动力”。刚加入“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时,她曾发过两条复健练习的帖子,但各种庞杂的信息中,这个网络小组的坐标连同复健的决心很快被一起忘却:“要不是你来找我,我根本就忘记了我还加过这么个小组、有过强烈的复健想法。”
她喜欢优美的文学性表达、也有很欣赏的“严肃作家”,比如汪曾祺和沈从文。但更常读的还是网络小说,因为这“完全符合人的爽点”,很解压;另一方面,她承认记录和表达有其意义,但闲暇时做更多的还是刷视频、说梗。“目前来说,谈不上彻底放弃复健,但促使我复健的动力的确没有‘躺平’的诱惑大,”她总结道,“总之就是还没到非要迈出舒适圈的那一步。”
而对王怡来讲,“水温”已经过热,工作性质不允许她再待在原地。文案写作要求有丰沛的词库、通畅的逻辑,以及良好的语感。在自己所写文案几次被说“无法触动人心”之后,她开始试图扭转以往表达习惯留下来的强大惯性。
首先是有意识地避免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削减自己对梗、表情包的依赖性,再次是读书、保持学习。除此之外,她也试图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培养记录的习惯:“我以前因为觉得自己写得很烂而不写。现在说服自己完成比完美重要,多写、多练、多表达,脑袋里有灵感了就及时抓住,也及时写出来。”
坚持半年多之后,王怡觉得自己写出来的文字比之前好很多,而她最新撰写的一篇宣讲稿,也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认可。
张晓雯同样以“即时记录”的方式逼迫自己重拾文字表达。经历了“想写但写不出”的困窘之后,她回去翻看了自己从前写的读书笔记,并重新开始读书、做写作练习,努力让自己支离破碎的文字变得连贯起来。
“写作练习”分为书写与纠错两部分。张晓雯几乎每天都会记录自己当天的心情和思考,写完后回头重读时,她会修改其中的逻辑错误、挑出一些重复频率高的词替换掉。
张晓雯觉得这种练习是有效的,因为她现在已经不至于“提笔无字”。曾经口头语言的匮乏也得到了改善——为了阻断语言贫乏的趋势,她有意控制自己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迫使自己寻找其他选项。
阅读和思考也是石静楠认为最重要的两个复健措施。2020年3月,她牵头建立了一个用来读书打卡的微信群组。社群氛围很好,群组成员每天会就自己的阅读情况汇报进度,闲时也分享读书感想和书单。
为了倒逼自己读书、思考、输出文字,石晓楠建立了微信读书社群,她每周都会以表格形式统计组员的阅读情况。受访者供图
石静楠觉得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既能和他人碰撞思想、交流观点,又能倒逼自己读书、督促自己思考。她尤其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读书之后写下感想,这当然是一种复健练习。但我觉得输入的帮助绝不仅仅在于完成一次‘复健练习’,它带给人的是长线的积累,对培养思考习惯、塑造思维形态都很重要。”
追问
既然“日光底下无新事”,而前人已就此提供许多可用的文字素材;既然有现成模板已可取用;既然表情包、“梗”等看似更便捷的语言层出不穷,那“文字复健”还有什么必要?
谈及此,杨逢意觉得,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文字复健”的必要首先来源于一些“很实际、很功利”的考虑:“生活中离不开的,与人沟通时需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和人交谈时需要学点东西提升谈吐,工作了写文案、材料,总不能全用表情包和梗吧?”
王怡也给出了类似的答案。她承认模式化、极简化的文字有其意义:“倒金字塔式”新闻写作就曾因适应战时需要而受到褒扬;而表情包有时也比文字更为亲昵、简便:“有时我在忙碌,不能立即回复,这个时候只回复‘晚点聊’会显得有点生疏,用些表情包会轻松一点。”
然而生活中毕竟还存在一些需要“说自己的话”的时刻。王怡觉得,那些需要“自己表达”的时刻就是文字复健的意义所在。
文案工作当然是一方面,但更多“无法言表”的尴尬时刻也出现在日常交流中。她曾和网友谈论香水的前中后调,对方能够以很场景化的表述描绘香水的特点:“鸢尾花的味道就是你突然穿越到夜上海一个夜总会的后台,房里飘荡着的舞女化妆脂粉的气味”;她形容香水的前中后调时,用到的形容是分别“很赞”、“可以拔草的程度”,再往细说时,她只能用一张劲凉冰红茶的图片、橙子味冰棍,以及“丝芙兰的味道”做类比。
她觉得自己匮乏,暗恨自己文字功底薄弱。
王怡曾是表情包重度使用者,她甚至可以和亲密的朋友仅靠发表情包开展一段对话。但表情包的矛盾之处在于,它的意义仿佛可以无限延伸,但又因模糊不明而可能产生误解。
理解误差大多发生在代际之间,譬如微信中“微笑”表情在中老年人看来就是友善微笑,而在年轻人看来则往往是“皮笑肉不笑”、“冷笑”;但有时误解也在同代人之间发生:有次王怡发了一个自己觉得是“憨笑”的表情包给朋友,对方觉得“恐怖”。
流行语也有类似的弊病——词语意义的通胀伴随着的势必是词语本身的萎缩,通胀到极致时,词语便被彻底做空。杨润就此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如果一个词可以指代一切,那恰恰说明它什么也指代不了。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觉得西瓜很好吃,雪糕也很好吃,但是这两种好吃不是同一种好吃。如果雪糕是yyds,西瓜也是yyds,那它们之间的分别就被抹除了。”
视文字为“时光印迹”、“情绪出口”的石静楠更认为流畅的文字表达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她惯于记录下生活中的各种时刻,因为觉得经历珍贵而记忆有限,希望 “通过记录弥补记忆的缺失”。这也带给她一些额外的“能量”:“记下这一刻的难受,之后再失意时再翻回来,我会觉得以前那么辛苦都过来了,这会带给我一些信念感。”
记录之外,石静楠也隐约感到,语言与思想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伴随语言的匮乏而来的很可能是思想的匮乏。但这个过程到底如何发生,她没有想明白。
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借塞姆之口讲的话或许可以为她提供一些头绪:“你以为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创造新词,可是根本不沾边!我们在消灭单词,每天都在消灭。我们把语言剔得只剩骨头……你难道看不出新话的唯一目标就是窄化思想范围吗?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除徐默凡外,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原标题《当“梗”吃掉了我们的语言》)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srds是什么梗(微博srds是什么梗)2
一 来,聊之前,先试着理解下这段话。
“zqsg觉得各位大佬的发言绝绝子,有那些牙败的欲望才会内卷,害,偶就想跟偶的贫民窟集美们安安静静当个干饭人,暴风吸入各种吃垮功课他不香么?”
一脸蒙圈,在说什么?什么情况?感觉自己怎么像个“文盲”,每个字都认识,每个字母也会认,但是放在一起,现实很残酷,简单粗暴,莫名其妙。
yyds、awsl、xswl、srds、dbq、nbcs、绝绝子……
很多人凌乱了。
本来没打算写,本来也没当回事儿。
这段时间,批评的文章慢慢多了起来,都挺严肃的。
从短评到长文,从个人到名家,都有声音。
头两天又直接收到一个朋友的提问:你怎么看?
我看:没啥。
二 批评的理由,我总结,就两种:
看不上眼,看不下去。
所谓“看不上眼”,主要是有文字“洁癖”,认为这是亵渎,这是倒退,这是对我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汉字之美”的悖逆和背叛。
所谓“看不下去”,主要是有阅读“障碍”,不知道啥意思,但是又满屏都是,不懂不会影响正常阅读理解,甚至都不知道说啥好。
“看不上眼”,能理解。
毕竟我们确实是有很多选择,甚至是优雅的选择。
就好像你明明可以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结果你偏偏要说“无语子!”;
就好像你明明可以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结果你偏偏要说“绝绝子!”;
就好像你明明可以说“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结果你偏偏要说“AWSL(啊我死了)”……
“看不下去”,也能理解。
很多人可能尝试过融入,尝试过学习,尝试过检索查阅,但是发现这玩意也太多了,层出不穷,应接不暇,学习是个麻烦。学习总是要付出点时间和精力的,但是很多人明显不愿意在学习这些用语上消耗时间和精力。
你说学个外语都痛苦的七荤八素没啥效果,耗费十几年光阴最后还是不会用,结果走上社会还要面对新的语言。
看不上眼,看不下去,于是批评的声音就有了。
三 说说看法。
其实,如果我们不健忘或者不选择性遗忘,我们应该记得,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语,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期,每个时代的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这个世界。
话语的变迁本身就是一种见证。
很多人都忘了,我们也曾经在那些数字里编织过我们的青春,不管是1314,还是520,不管是V587,还是886,有些现在也会偶尔使用,只是不再那么痴迷和疯狂,因为不流行了。
很多人都忘了,我们也曾经在那些表情和中英夹杂的表达中编织过我们的青春,不管是ORZ还是“3Q”,不管是“I服了U”还是“hold不住”。
很多人都忘了,我们生活里来来去去过多少的网梗和流行语,就像一阵风,一回头早已经看不清。不管是“美眉”“灌水”“伤不起”还是“蓝瘦香菇”,毕竟“神马都是浮云”。
很多人都忘了,就在此时此刻,自己的手机里有多少表情,多少动图,多少蠢蠢欲动和跃跃欲试的表达正在编辑和准备使用的路上。
这里面有数字,有词汇,有简化,也都有着短暂的生命力。
短暂?不是么?这类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比较短。
一千年以后,大家还是会被“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所吸引,依然会说着“孔夫子的话”。
但是,别说一千年,可能一千天之后,不会还有人觉得这些话好有意思、好神奇、好酷,那时候还用YYDS来显示时髦那就肯定是太LOW了。
另外,书面语和口语表达本来也不是一回事,作为社会方言的一种,网络语言和它的“次变体”进行表达的载体是网络,是弹幕,它们是我们灌水聊天网上扯淡的素材,不会是也不能在作文里或者公文里出现满篇的YYDS或者绝绝子。
再说了,这是网络社交的语言,我们社交的特点就是要轻松,要开心,要快,本身就少了些雕琢和讲究。说起来,我们的老祖宗在地摊上在勾栏瓦肆聊天吹牛也绝对不是四六八句甚至诗词歌赋来一套,而只能是煎饼果子来一套。
四 讲完了态度,说原因。
主要使用的人是青年,所以我们得知道用的人为啥喜欢用。
很简单,因为新奇特,因为不一样。
我总结,有四个特点。
有效用,能表达。这是此类语言能够流行的基础功能,不能光是华而不实的新奇特,要能满足交流需要,能完成聊天时的交际功能,不管你是绝绝子还是无语子,不管是YYDS还是886,不管是XDM还是集美们,都要能用,好用,方便用。
有设计,要猜测。这是此类语言的附加值。如果不是一个圈层,这就多了点沟通“壁垒”。比如“YYDS”,看不出来啥意思,就多了一层阅读悬念,是“永远的神”还是“永远单身”?再比如“ZQSG”是“真情实感”,比如“XSWL”是“笑死我了”,比如“NBCS”是“nobody cares”等等。
有类比,能拓展。比如“输的是什么液,想你的夜”,一个梗引发了“今天我还要去做核酸,是什么酸?是想你而不得的心酸”、“买了块地,什么地?对你的死心塌地”等表达方式。再比如“听君一席话,胜似一席话”这样的废话,也能产生创作的跟风。
有背景,要基础。比如“U1S1”是来自英雄联盟的群体贡献的,“牙败”来自日剧,“奥利给”“宇宙曹县”“666我的宝贝”来自网络主播,“no zuo no die”则是日本动画和通泰方言加上的英语翻译的综合效果等等。简言之,各个群体都可能通过本属于小范围的流行最终变成语言的“破圈”使用。
五 有人说,那我看不懂怎么办?
看不懂就学呗,难道看不懂就得改?
拿不到通关“密码”,说明你不是“自己人”。
咱俩坐着说说话,谁要不懂谁尴尬。
你可以说这是“暗号”,可以是“密码”,也可以说是“明牌”。
你看到了,你不关心,不去尝试了解,你不会用就算了,你还批评。
说到底,这背后是不是姿态的傲慢,或者居高临下的懒惰?
你不会,你也不想会,你还逼着我也不能会。
那你离得更远了。
强行压制,只能引发情绪反弹:你看不懂就不要看,本来也没打算给你看,本来也没打算让你懂,你全都懂,那我是不是得再想点别的办法让你看不懂?
有人说,能不能刹一刹这股风气
我个人觉得:刹不住,管不了,白费力气。
因为这不是恶习,这不是违规,这就是青春。
至于网络流行语的盛行会不会导致“语言匮乏”甚至表达能力倒退,我们要看到,这些语言的出现本就是增量和新的可能,而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功底是不是在削弱或者倒退,这是全社会的问题,需要的也是全社会来一起学习。
说到学习,毛主席在1939年就说过,咱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不是政治恐慌,是本领恐慌。
啥是“本领恐慌”?本来会的东西就不多,今天用一点,明天用一点,没了,就慌了。
好比你自己有个超市,不能光卖,你要进货,要充电,不然你这个超市就要关门大吉。
所以,不会咋办?
学呗。

还有一种担忧,是这些语言的大行其道会不会伤害我们语言的根本。
我觉得多虑了。
想伤害语言,得进入语言系统,而要进入语言系统,得符合语言成分,得符合汉语语法,得适应汉语结构,得符合文明规范……而我们所看到的这些语言都没有这个“野心”,也不计较那些“规矩”,也不符合这些“条件”。
还是举个例子吧。
大家还记得火星文么?这是曾经跟YYDS一样火的一种表达和象征。
同样的,当年火星文流行的时候也曾遭到批评,理由和今天大同小异。
大概也认为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伤害,是恶搞,是倒退,是数典忘祖,是丢盔弃甲,是羞愧难当,甚至长此以往,文将不文,字将不字,我们这个民族都会受影响,我们会丢了根、丢了魂、丢了精气神,会变成沙漠上的海市蜃楼,葬送民族基业等等。
评论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下这个伴随着杀马特出现的文字。
正常文字:“火星文是世界上最复杂又最简单的文字”
火星文字:钬☆攵寔迣琾仩朂複雜叒朂簡単菂魰牸
伙★魰寔せ琾丄樶復襍叒樶橌僤啇魰茡
伙☆攵湜ぜ堺仩嘬複襍叒嘬簡単の攵茡
伙曐魰昰せ琾↑蕞復襍叒蕞簡單ㄖㄅ魰茡
伙鯹彣遈せ琾丄朂複襍叒朂鐧僤白勺彣牸
吙☆攵昰ㄝ屆仩樶復雜叒樶鐧単魡攵牸
火星文为什么会火?不是因为名字里有个“火”,它就能火。
因为它彰显个性,它与众不同,它特立独行。
现在大家都看到了,没多长时间,火星文已经成了一种回忆。
原因有很多。
因为它只为张扬个性,社会的宽容、时间的流逝会让火星文自动就“过了气”。
因为它没有规律,看起来所有字都可以变形,就必然导致没有规律,或者说火星文唯一的规律是没有规律,而没有规律的结果也就导致无法沿着语言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因为它影响表达,形式无法规整,表达效率低下,你想想茴香豆的茴有七种写法,如果各种写法随便用必然会影响交流。
所以,它伴随年轻一代走向成熟,伴随着他们步入社会扮演着父母、老师、员工等角色,伴随着那一头放荡不羁的“莠发”剪掉的时候,火星文也就回到火星了。
七 如今,再看YYDS,大家的心态应该是一样的。
流行的不会一直流行,新奇特的不会一直新奇特。
猜谜的游戏在谜底不明的时候让人期待,魔术没拆穿的时候也让人兴奋。
所以一个时代的语言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这种记忆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和必要的私密,那我们应该宽容一点,大度一点,轻松一点,给语言文字一点空间,也给青春一点空间。
在绝绝子的世界里,太阳照常升起。
当然,也有人会忍不住多想一句:不能掉以轻心,如果不加控制,你用我用大家用,万一哪个词汇真的流传下来了,真的就堂而皇之进入我们伟大的语言使用轨道了,怎么办?
你看,又开始紧张了。
既然都进入语言轨道了,既然符合规律了,既然约定俗成了,就费心学学呗。
能咋地?
srds是什么梗(微博srds是什么梗)3
作为大学老师,你是不是会时常看不懂如今00后学生的朋友圈在说什么?他们发的dbq(对不起)、szd(是真的)这些个字母缩写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了和00后搞好师生关系的老师也真的是太南了(太难了)。
近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搜狗输入法等多家机构发布了年度流行词,基本涵盖了本年度最新且传播范围较广的网络流行词汇,我们也借此机会带各位老师“补个课”。
5G冲浪教师必备指南
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依次为:
觉醒年代;YYDS(永远的神);双减;破防(心理防线崩溃);元宇宙;绝绝子(太绝了,太好了);躺平;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某些事没有实质性伤害,但是令人面子上难堪);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源自导演李安评价一部影视作品的话,表示无法理解某件事情,感到很震惊);强国有我。
尤其是YYDS,在今年东京奥运会比赛期间,网络上多次用YYDS来赞赏运动员——杨倩夺得东京奥运会首金,全网惊呼YYDS。全红婵一场决赛跳出三个满分,全网又齐喊YYDS,苏炳添9秒83打破亚洲百米纪录,YYDS再次刷屏。此后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也使用YYDS来称赞中国举重队的优秀表现,进一步提升了YYDS的传播热度。
除了上文提到的这些,今年还有哪些很火的网络流行语呢?我们综合了其他几家机构发布的年度榜单,以及众多网友在评论区的补充,为大家筛选了一些今年较为流行的网络语。
蚌埠住了: 绷不住了,形容自己情感上受到了较大冲击,快撑不住了要哭/要笑了等。
企业级理解:指戏谑搞笑或者错得离谱的理解,带有嘲讽意味。
夺笋(多损)系列:山上的笋都被你夺完了、给大熊猫留点口粮吧等,多用以调侃某人实在是太损了。
爷青结/爷青回:我的青春回来了/我的青春结束了。
社死:社会性死亡,指在公众面前出丑的意思,已经丢脸到没脸见人,只想地上有条缝能钻进去的程度,与之含义相近的还有“公开处刑”。
小丑竟是我自己:这里的小丑被用来指代“生活不如意,在网上哗众取宠的人”、“自作多情的人”、“前后态度反差巨大,让人觉得可笑滑稽的人”,常用于自嘲或嘲笑别人。
5G冲浪选手:指精通网络用语、擅长调动气氛的人。
村通网:即村里刚通上网,一般用于调侃自己或别人信息滞后或者观念陈旧,与此意思相近的还有2G上网。
瓜田里的猹:出自鲁迅的《故乡》,指八卦太多,一时间看不过来。
还有我们的老朋友——拼音缩写系列:i了i了(爱了爱了);xswl(笑死我了);awsl(啊我死了);kdl(磕到了);y1s1(有一说一);srds
(虽然但是);dddd(懂的都懂);yygq(阴阳怪气);bhys(不好意思);gkd(搞快点)……
就在小编还在用2G网速查以上这些网络语含义的时候,我们发现已经有很多大学校长把这些“热门黑话”玩得明明白白了。家人们,咱就是说一整个震惊住。(近期的网络热门句式:家人们,咱就是说……一整个震惊/无语/……住。)
SZD!这些老师的网速超快
在今年山西大同大学的2021届学生毕业典礼上,校长冯锋寄语毕业生:同学们不要成了996“打工人”后,还选择报复性熬夜,不要前脚立了Flag,后脚接着奏乐接着舞(来自B站鬼畜视频)。透支健康总会有一天让你的“高光时刻”比短视频都短,这将是我和母校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记住,就算是搬砖也要积极向上,元气满满,努力打工,好好干饭!
此外哈尔滨理工大学校长赵琳也在今年该校的毕业典礼上提到,按时就餐才是“干饭人”的“干饭魂”,扎实耕耘才是“打工人”的“打工魂”。还有深圳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的致辞上说:“每一次苦难过后的不惮前驱都是物种和文明延续的努力,这是‘满满的求生欲’,更是坚韧的求生力。”
除了校长们的毕业致辞外,还有很多教师会将网络流行语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中国海洋大学老师王付欣就说过:“会关注网络的流行语和热词,把它运用在课堂上,让学生更有贴近感。”
为了拉近师生距离,调节课堂气氛,不少老师会在课堂上插入年轻人的黑话。北京一所高校辅导员也曾表示:“如若老师本身就比较幽默有趣,段子可以水到渠成地拉近老师和95后学生的距离,是课堂内容很好的补充。”
课堂上的幽默要慎重
有人说,现在的大学老师不好当,不仅得通晓流行语,还得玩得了梗。课堂又不是相声剧场,刻意用流行词来搞好课堂气氛,用幽默玩梗的方式对教学真的有帮助吗?
对此,兰州理工大学的李振渊同学认为:“现在不少学生厌学,但这些故事和段子能让我们对老师产生兴趣,然后因为老师对这门课感兴趣”。但有些教师的性格和段子天然不搭,为了拉近师生关系,强行幽默,可能只会带来尴尬。那么,什么样的课堂幽默才是有效的?
萨姆休斯敦州立大学副院长加纳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幽默要符合3个标准才能称得上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幽默。这三个标准分别是:具体到教学内容,目标是强化学习,适合课堂受众。
因此,幽默要注意自然顺畅、一气呵成,并能支撑所教授的内容。一篇在《观察者报》(一个心理学协会的出版物)发布的名为《用幽默吸引学生》的文章中,帕克兰学院心理学教授泰德·鲍尔斯陈述了几个对教学幽默有益的建议。
避免有害的幽默,不要敌对或者贬损他人。
让你的常识来引导你选取的对象、语气和用途。
了解你学生的动态,仔细判断玩笑的氛围。
丢掉你对尴尬的恐惧。
让幽默切中主题:提供及时的、内容导向的材料。
使用幽默的电影或者电视片段来表明看法。
在测验和问答中巧妙运用幽默,这有助于缓解考试的忧虑情绪。
恰当时候,使用一些有趣的生命故事:包括你自己的,如果你的学生允许也可以是他们的故事。
泰德·鲍尔斯同时建议:“课堂教学中幽默的使用要有节制。因为你想教好课,而不是要成为一个喜剧演员。”为了让效果最大化,幽默应该是慎重的并且仔细想出来的。
来源:麦可思研究综合整理自中国日报、新华日报、澎湃新闻、中青在线、麦可思研究等,转载请注明来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宇宙科技有限公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