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甲方乙方》的影评
最佳*** 影片分析《甲方乙方》导演:冯小刚主演:姚远(葛优饰) 周北雁(刘蓓饰) 钱康(冯小刚饰) 梁子(何冰饰)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片长:100分钟 1、作品选材。
选择了一个关于商业化的题材,即营业者与消费者。
但又不同于一般商业化题材的影片,此部影片十分贴近百姓生活,以“好梦一日游”(第三产业)为营业目的,可以说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80年代我国开始发展第三产业,97年左右在党的***十五大的号召下,我国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而“梦游”是一个有创意、新颖的第三产业,选在97年,是为了宣传和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影片通过“梦游”这一职业给消费者带来的诸多利益,从而反映了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影片风格和情感色彩。
中国电影导演们一直在追求故事片的真实性方面作出努力。
然而,影片并没有满足于纪实性的竞赛,而是独具特色地将喜剧性与纪实性完美地揉和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寓庄于谐、庄谐相映成趣的剧作风格。
无论是“公交车上抓小偷”、“解决婚姻矛盾”、“圆癌症患者一个梦”还是“体验贫困地区生活”等等,无处不体现影片的纪实性,但又不缺乏影片喜剧性色彩。
整部影片也很感人,通过实现不同阶层的不同梦想,总结出一道道人生感悟和哲理,教育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世界充满爱,世界真奇妙,这也是此部影片的一大风格。
影片的另一风格在于反映的是第三产业,但又不随波逐流,属于第三行业中的典型。
本部影片可谓戏中有戏,由许多的片段结合而成,所以环境也不固定。
本部影片的环境特点就是环境跟随情节走,换句话说,如果影片把所有不同的情景都集中到一个规定情境当中,比如“好梦一日游”招待所,那么很难体现影片的内涵。
环境选择广泛,意味接触不同层次的人多,接触的人复杂了,则更能体现影片中的人物性格,从而突出了“甲方乙方”的深刻含义。
从表层上看,影片就是在描述“拿钱给人干事”这样一些场面,体现了“消费者”与“营业者”之间的关系。
而影片真正表达的是人与人接触时产生的情感色彩,“消费者”与“营业者”也不例外,同样存在着感情,比如,影片中姚远和周北雁为了帮助一个危在旦夕的癌症患者,实现最后的梦想,俩人宁愿将刚买的新房无条件的借给对方住;最后钱康决定将以营业为目的的“好梦一日游”改为慈善机构,无偿的为顾客实现梦想,表现出当今这样一个人与人的情感愈加冷淡,以金钱为目的的社会,还有这样一批善良的青年,从而教育和感悟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才是影片的主题内涵。
影片中的人物性格既相同又不同。
不同在于各自都有突出的一面,无论是姚远的聪明、周北雁的感性、还是钱康的正直、深子的豪爽,但他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善良和热情。
影片以四种不同的屏幕人物形象为基础,描述了他们在实现人生梦想的同时,不忘助人为乐。
四个性格迥异的人,带着共同的梦想奋斗着,这是此片人物性格塑造的一大亮点。
影片的对话特点在于处处不失幽默,处处不失哲理。
在每个场景片断的结尾,都附有人物颇具哲理性的对话。
例如,深明大义,只爱真理,不爱钱,其实这些都反映了影片的深刻含义。
正是这一次次的幽默,一条条的哲理,使影片中塑造的屏幕人物形象愈加鲜明。
整部影片的叙事是比较流畅的,尽管突出了细节的作用却没有松散的感觉。
影片以“好梦一日游”为线索和总体纲领,分别设置和展开了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时代的一些情景,也在每一个情景之中,阐述了一些人生哲理。
影片开门见山,以自述的表现手法引出片子主题。
影片中多处暗藏着对比,戏剧中姚远被顾客的花瓶砸了,顾客都于心不忍再演下去,演员却坚决要把这场戏演完,通过姚远和顾客对突发事件,态度上的鲜明对比,表现了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影片的真实性。
就像影片中所说的:一句话,一切都按真的来。
影片中另一大对比是帮助顾客解决婚姻问题。
片中姚远和周北雁饰演一对封建时期的富家夫妇,假戏真做,当周北雁用力扎顾客一针时,角色的转换和反差很大,从而形成一个戏内与戏外的对比。
影片在中间部分,运用了套播的叙述手法,即两个不同的情景同时出现,两个情景一起出现,一方面使影片不显枯燥,增加观众兴趣。
另一方面,这两个情景具有一定联系。
汤丽君影星想摆脱名人的压力,做一名普通人,之后才知道做普通人比做名人更难。
游老板极力要求体验山区中穷人的生活,最后却把整个村的鸡吃光了,才知道生活在贫困地区的艰辛。
这俩方面都反映了社会的两大极端,为影片增添了不少色彩,深深的打动了观众朋友。
最后,影片阐明了甲方即“梦游”的工作人员,乙方即“梦游”的顾客朋友。
显然,这部影片依然犯有国产电影的通病:生怕观众不能理解自己设定的主题所述为何,在影片中一次次通过人物的嘴将主题思想直白地说给观众听,令人觉得颇有点作者跳出来说教的味道。
总之,整部影片是场喜剧,但快结束部分...
有关电影《甲方乙方》的影评
零星拼凑的年代 来自redwolf 豆瓣 冯导97年的片子,冯氏幽默,也是中国贺岁片的开山之作。
97年到08年,已经过去了十多年。
《甲方乙方》上映的时候,我在上初中。
那时候没接触过网络,也没手机,村里有个影院,一年里空闲了365天。
后来到高中,那是个讲究升学率的地方。
下晚自习后按时熄灯,老师还会打着手电筒巡逻。
宿舍里唯一能出声的就是个带收音机功能的随身听,半夜里小声地放着《悄悄话》节目,伴我们度过年轻枯燥的高三。
随身听是那个年代的流行物,50块钱不到就买一个,磁带十元五盘,大家可以互相借着听。
虽然后来更新为松下,并陆续有了CD机,mp3等,但那早已不知放在了何处的满鞋盒的正版磁带却远远比不上听到跑了音的路边货,更让人值得去还念。
跑题了,我看《甲方乙方》是在高中时,学校门口的拉面店里。
一台黑白电视,一碗两块二的大碗拉面,一群人嚷嚷闹闹。
看过的次数早已数不清,却始终没有看全。
依稀记得电视里最常放的盘都是港台武打片警匪片,偶尔还会有点限制级。
冯小刚的电影算不得受欢迎,小店太闹,也听不清。
但人少的时候,老板也偶尔会放,逗得人直乐,回学校的路上还在乐。
电影与众不同,很有过年的气氛。
也改变了大家早已形成的喜剧就要无厘头,喜剧就要夸张表情动作,喜剧就要有“哈哈哈哈”的化外音的观念。
它讲述的故事都很平凡,像极了当年的东方时空宣传语:讲述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离开县城,来市里上大学,在01到05这几年间,身边发生了大变化。
手机和电脑在校园里的普及率直线上升。
01年的稀罕货和土豪奢侈品,如今已变得泛滥不堪。
15寸的屏幕、128的内存早已成了古董。
彩屏这两个字甚至也退出了舞台,殊不知当年这曾是手机广告上的重头戏。
网络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让人们可随意下载电影,冯小刚成了大碗。
网络上,他的台词和电影受到了热捧,虽比不上周星驰,但也属于大学宿舍里的常客。
若没有看过几部,会被人鄙视的不敢抬头,何况打招呼。
有人看时就顺便扫上几眼,一段段的情节早已过于熟悉。
却也很少完整地看上那么一遍。
最近的南京十八频道为了宣传新片《非诚勿扰》搞了个冯小刚专题,一天一部老片。
葛优的姚远、刘蓓的北雁、何冰的梁子、冯导的钱导。
英达的巴顿、刘震云的青年、徐帆的明星、李琦的厨子、傅彪的受虐、叶京的老板等等,一个个人物登场,一段段故事落幕,虽未摆脱《编辑部的故事》的影子,但却成了最重要的尝试。
《甲方乙方》是一部让人怀旧的电影,勾起一段段的回忆,零星地拼凑起那个年代。
过年了,姚远、北雁、钱导、梁子几个人在热气腾腾的屋子里喝酒,大声说话,有笑有哭,歪歪倒倒地坐在了一起,让人深有感触。
那一夜我们都喝醉了,也都哭了,互相说了很多肝胆相照的话,真是难忘的一夜。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葛优电影里的经典搞笑台词
大腕里的: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什么宽带呀,光缆呀,卫星呀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接上,楼上边有花园(儿),楼里边有游泳池,楼子里站一个英国管家,戴假发,特绅士的那种,业主一进门(儿),甭管有事(儿)没事,(儿)都得跟人家说may I help you sir(我能为您作点什么吗?)?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儿),倍(儿)有面子!社区里再建一所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再建一所美国诊所(儿),二十四小时候诊,就是一个字(儿)贵,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八千的!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你得卖多少钱?我觉得怎么着也得两千美金吧!两千美金那是成本,四千美金起,你别嫌贵还不打折,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儿)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天下无贼里的: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 你比傻根还傻! 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这次出来一是锻炼队伍,二是考察新人,在这里我特别要表扬两个同志,小叶和四眼。
他们不仅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前辈。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有组织,无纪律! IP、IC、IQ卡,通通告诉我密码。
没(念mo,河北方言)办法呀! 我又不是成龙,有一百条命。
喂!你们谁是贼啊,站出来给俺老乡看看,你们谁是贼啊,站出来给俺老乡看看!怎么样?没贼吧? 开好车就一定是好人吗? 他凭什么不设防啊?他凭什么不能受到伤害?凭什么?是因为他单纯啊?他傻?你为什么要让他傻到底?生活要求他必须要聪明起来。
作为一个人,你不让他知道生活的真相,那就是欺骗。
什么叫大恶?欺骗就是大恶。
求一部电影 里是面有句老农讲的台词 大概是 村里的鸡都偷完了 除了不...
《甲方乙方》是冯小刚与葛优合作的第一部贺岁影片,票房达到了3300万,也就此掀起了中国贺岁片的风潮,之后两人又继续合作了《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冯氏贺岁片也成了国人每年期待的贺岁大餐。
影片由情节有些类似于《顽主》,顽主中的3T公司换成了“好梦一日游”,由几个小品式的段落构成,正是这种小故事的段落模式,冯小刚把他那种冯氏幽默与京味的小聪明发挥的淋漓尽致,各个段落中的经典对白也成了人们使用频率颇高的“日常用语”,如“打死我也不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等等 祝福你好运!
求电影《活着》的主要内容!
尽管他的妻子家珍(巩俐饰)多次威胁要离开他,福贵还是不能放弃赌博,很快就把他家的财产输给了狡诈的皮影剧团的领班龙二,福贵的父亲气得一病不起,在龙二来讨要房契的时候被气死了。
突然变穷了,福贵被迫沿街卖线。
六个月后,福贵就向龙二借钱,但龙二并没有借给他,只是把他以前工作时的皮影给了他,让他自谋生路,后来福贵和他原来的长工长根带着那个皮影箱子,在乡下走街窜巷靠表演皮影谋生 ,在一天演出的时候,他们碰上了蒋介石的国军,被强征入伍,悲惨的经历使福贵明白了生活的真意。
两年后,福贵投降了***领导的***军队,并被释放回家。
福贵回到了现在已经被解放的村子,被告知他母亲已经死了,凤霞因高烧哑了,龙二又被新政府定为恶霸地主,被***毙了;福贵和家珍决定重新建设他们的生活。
到了1958年,开始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
炼了三天三夜后,福贵正要休息,有庆的同学找到他,说是区长来了,老师让同学都去学校参加大炼钢铁。
尽管家珍反对,福贵还是坚持把好几天没睡好觉疲惫不堪的有庆带到学校。
那天晚上,福贵正在唱皮影戏,被告知有庆因为太困了在学校的围墙下睡着了,被区长的汽车倒车撞倒砖墙砸死了。
当区长来参加葬礼表示歉意时,福贵吃惊地发现他竟然是春生,他过去最要好的朋友。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福贵的皮影被斥为封建遗物,并被责令不得再进行皮影活动。
春生被打成走资派,并遭到了批斗。
一天晚上,春生来到福贵家的门外,坚持让他的老朋友收下他的存折。
当福贵意识到春生想自杀时,试图劝阻他。
突然,从未原谅过春生的家珍打开门栓,走了出去,冲着他大声喊道:“春生,你记着,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呢!你的好好活着!”在此期间,嫁给了二喜(姜武饰)的凤霞要生产了,福贵和家珍连忙把她送往医院。
然而,他们发现医院里唯一的医生只是一些护士学校的学生,因为有经验的医生都已经被打倒了。
二喜设法把一个有经验的老教授带到医院,但这个医生由于三天没吃饭,虚弱得连头都快抬不起来了,福贵给这个医生买馒头吃。
凤霞生了,但随后却突然大出血,学生们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而这时老教授因为馒头吃的过急,噎着不能动......孩子虽然健康地出生了,但凤霞却由于大出血死去了…… 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默默的生活着。
艺术风格 一部好的小说对其主角的塑造肯定是成功的,《活着》也如此。
它不仅成功把主角塑造得活灵活现,而且把那些出场时间极短的配角也塑造得极其完美。
在这方面,余华用的是一阳指功夫,精炼语言的一阳指,即用仅仅几句语言就可以像一阳指一样轻轻一指,就可以把人物定性了。
干净俐落,没有太多的繁琐文字,就用几句话就可以把配角塑造的活灵活现,这是真功夫。
再看塑造村长的几句话:“村里办了食堂,砸了锅,谁都用不着在家里做饭了,省出力气往共产主义跑,饿了只有抬腿往食堂门槛里放,鱼啊肉啊撑死你们”(人民公社化时期村长要砸福贵家的锅拿去炼钢时);“福贵,这小子说的还真对,你家出了个科学家”(村长听到福贵儿子有庆说炼钢要加水时);“福贵,家珍,有好吃的分我一口”...
《私人订制》这部电影感觉就是模仿《甲方乙方》的套路!
这两部片子都是小刚导演执导和编剧的作品,也都是请葛大爷主演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那是肯定的,当然前后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
有很多套路一致或结构没变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导演喜欢或熟悉这种模式,二是导演经过近二十年的创作现在已经有点技穷,创新度稍差。
有一种情怀是感性的,流露在各类艺术作品的字里行间。
有一种情怀是理性的,彻底的批判,或者一种决不妥协的骨气,不管时代如何变换,它的那股劲不变,不为时代改变,不为人们的喜好改变,不为现实改变。
它认真的面对现实,嬉笑怒骂也好,沉默爆发也好,绝不阿谀奉承,不为了迎合谁而改变自己,但凡这劲劲的作品,都有值得赞赏的艺术品格。
这部电影的情怀,属于后一种。
创作手法: 《私人定制》的确不适合喜欢纯商业片或纯艺术电影的人看,这个看似矛盾的统一之处是,它有个跟所有电影都不一样的特性:它骨子里是不迎合观众的思维和价值取向的,电影故事是为了完成对现实的多重批判本身而寻求一种艺术性对现实批判的的虚构的合理性。
观者喜欢不喜欢,情节是否适合世俗审美,无所谓。
《私人定制》把电影工业的价值逻辑完全扔一边了。
这种事也就王朔能干出来,颠覆所有以往的既定的艺术模式和传统。
好在冯小刚也充分的运用自己的灵气将这种批判轻松、诙谐、游刃有余的表现了出来,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叙事结构: 三段落式的故事,是中国数千年以来一贯的传统叙事结构的当代转化。
不知道是不是王朔迷上了明代笔记小说的缘故,鬼、狐、神、佛、魑、魅、魍、魉,带着各自的各种欲望,统统化做了人形来到人间,分布在每个故事之中。
将电影中这些角色的欲望化做《聊斋》中的鬼狐来到人间,其实也并没有什么不同,电影的叙事思路也很有点《三言两拍》——只言人间荒谬,不论孰是孰非,佛心道义,阅者自悟。
这样的叙事结构以及手法不是纯西方的或者后现代的(略微相似),归根结底还是对东方叙事传统的一种当代书写。
说完了一个故事直接说第二个故事,大故事里套着小故事,不论明清笔记小说,就是中国的史书也一贯是以这样的结构叙事的,《史记》中随便找个列传,莫不如此,说完了这个人直接说另一个人,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关联。
某些章节的设置和技巧上,有时也能够偶尔经意的露出一点王朔读了佛经之后自己思考的过程,某些段落是有明显佛教思维逻辑的特征,并且有一种不自觉的自然痕迹。
比如范伟最后的总结发言,对自己没能抵制住诱惑的陈词部分,完全是一种佛经中常用的思辨手法。
一个人一正一反的思维状态反衬着角色的荒谬却真实存在于每个人的人性之中,并通过对这个过程不露声色的描述达到批判的立意。
笔力着意: 基本上,每个段落、每个小节都在批判,看起来在组织笑料,实际上却一直在批判、批判批判批判,政治批判、文化批判、世俗批判、电影批判、百姓批判、艺术批判、资本批判,只有勇于自我批判的艺术从业者才能对整个社会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当下人类欲望的多重深度批判,如果不是王朔、冯小刚这样的人,这种深度不是想玩儿能玩儿得出来的。
这样的电影不是单纯为了讨人喜欢拍的,也不是为了纯粹的娱乐大众拍的,甚至有些部分是明显违反了电影工业的一贯的固有讨好观众的倾向,并且有些台词是专门讽刺电影观众的。
所以它一开始就不是普通的简单类型化的所谓喜剧片。
“批判现实主义”这种词如今好像不流行了,不过片子的某些段落是充满了一种对现实中荒谬现象的天然的纯粹的发自创作者内心的善意的敌意和攻击,针锋相对的嘲讽,这是相当明显的。
如此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华谊兄弟的股票会遭到机构的打压了。
除了因为过早透支估价以外,这种针对以金钱至上的社会中的各种现象的批判的电影,热衷资本游戏的人当然会嗤之以鼻,因为这个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明确的对资本社会各种社会现象的挑战,只不过它有个所谓贺岁的壳子。
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它在与资本针锋相对。
这是否是一种明确的挑战,恐怕创作者未必认可,但是,挑衅性充满了每个段落、每个小节、每个人物对白中。
这或许可能大概就是这部电影背后的复杂社会文化背景。
电影工业本身需要依靠资本支撑,但是这部电影骨子里却透着强力的批判资本的伪善和虚无的。
王朔剧本写的够狠,冯小刚拍的时候也绝对不露声色的帮衬、发挥,甚至反思并批判自己的庸俗,这是最难能可贵的艺术品质。
看这部电影纯粹出于对王朔的持续关注,想了解他的思想状态,了解王朔从开始读佛经之后的思想变化。
如果说《非诚勿扰2》是王朔关于对死亡的思考,那么这部就是对生存的探寻和批判。
王、冯二人可以在一部电影中嬉、笑、怒、骂到如此地步,算得上“爷们”二字。
当他们象你我一样年轻时曾为了思考本身而批判一切不合理的现实,这么多年过去,当他们有了钱、权势、地位,却依然不改赤子之心时,这就是我们要赞赏的骨气。
不妥协、不低头、有事说事,坦荡磊落,对中国各种现实矛盾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忧虑,甚至杞人忧天式的,但是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节难道不就是真的在现实中存在么? 小人物的欲望,大人物的欲望,雅的欲望,俗的欲望,对自然的歉意却经不住对自身物质需求的动物本性(片尾可以捐几亿,可不愿意捐辆车)。
到了片子最后,已经是直接对人性本身的批判和挖苦、嘲讽、蔑视、不屑,以及最彻底的自嘲。
这样的电影如何能让期待贺岁片只换取简单一...
有没类似人在囧途的搞笑电影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一些好看经典的国产喜剧电影~另附本人看片感谢以供参考。
不错啊 大电影1之数百亿---------------------还可以的电影大电影2之两个傻瓜的荒唐事-----------有笑有泪的电影...我冲着黄渤去的人在囧途----------------------------很认真的一部喜剧,国产片中不可多得,很多细节设置得很好。
cmy整理..请勿复制~!如有复制,投诉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