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通胀这么中国严重通胀M2还在增长


身处于通货膨胀的年代,我们都知道钱是一直在贬值的,今天的100元钱放到明天就不一定值100元钱。所以时常会有“物价飞速上涨,工资始终不动”的人生终极困扰。

 那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市场有太多的钱来追逐少量的商品,导致了金钱购买力的下降。

我们都清楚市场上的钱来自于央行,但要知道通货膨胀的程度,就需要给市面上流通的钱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M2(广义货币供应量),一般是用M2的增速减去GDP的增速就是真实的。因为社会上新增加的钱匹配不完社会上新产生的商品和服务,剩余的钱就对我们原有的购买力进行稀释,我们手里的钱就贬值了。

所以,M2增速越高,通货膨胀就越高,手里的钱就越不值钱。

我国第一次统计M2是1952 年,当年全国M2余额只有101亿。到了1989年达到1.2万亿,2003年达到22万亿,2016年突破了155万亿!

13年间增长了6倍,60年间增长超过一万倍!

所以过去这些年,M2增速远远超过了GDP增速,具体的差值看下图就知道了。

*上图中,GDP不变价数据按不同基期分段计算。例如:年数据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6年数据按2015年价格计算。

真实通货膨胀率从2006年到2016年十年间平均值为7.14%,且2016年第一季度为6.87%,第二季度为5.43%。

这意味着:中长期投资收益需要大于7.14%,短期投资收益需要大于6%,才能跑赢通货膨胀。

面对如此高的通胀,人们就只有去寻找更高的收益的理财产品和投资渠道。楼市和股市的火热就是典型的例子。

所以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前,我们就不得不了解M2的具体含义以及它发生变化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具体影响。

其实,反映市场上货币供应量的经济指标有三个:M0,M1,M2。

举个栗子:假设国家就是一个小超市,来买东西的人用现金消费,这些现金就是MO,有的人喜欢刷卡扫二维码,这个收到银行卡里的钱加上***收的现金就是M1,然后呢超市推出一个活动,存200送100,不过这个需要存够一年才能给你500,预存的钱+银行卡里的钱+***收的现金就是M2了。

 实际运行中,社会上的货币量由也就是说央行印钱总额和决定。

假设老王有1000元的现金,存在商业银行(比如民生银行)活期存款帐户。银行按照中央银行的要求,把其中16.5%(165元)交纳法定,存入央行。

剩下的835元可以全部,贷给小张。小张把这些钱再存入他在工商银行的帐户,工商银行再交给央行137.8元,剩下的再贷出去。

周而复始,理论上可以产生6061(%)元的活期存款。那么这个货币乘数就是6.06。相应的,M2也会被放大很多倍。

理论上,货币乘数是法定准备金的倒数。但是实际上,往往达不到。

以最新华尔街新闻测算过的数据得出,2017年4、5月货币乘数分别为5.33、5.35。

一般来讲,利率低的时候,大家愿意贷款,这个乘数就会上升。反之,利率高的时候,这个乘数就会下降。

央行就是通过控制利率,来调节这个乘数。

经济萧条的时候,通货紧缩,东西越来越便宜,失业上升,央行就要降低利率,鼓励大家贷款,发展经济。

经济过热的时候,通货膨胀,东西越来越贵,央行就要提高利率,减少贷款,减少社会上的货币量。

从经济学上说,M1反映的是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

M2同时反映现实和潜在购买力。

如果M1增速较快,说明市场货币流通加强,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就是大家更愿意花钱买吃的,穿的,玩的。

如果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因为钱不值钱,存在银行是赔本的,所以大家都把钱投入资本回报率更多的领域,比如楼市、股市。

M2过高而M1过低,说明市场拿去投资的钱多了,虚大于实,钱奔向房地产股票债券更多,对实体经济不利。

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会引发抢购。反映出定期的投资减少,流通次数增加,银行放出的货币就会增加。

现在,看完文章的你应该知道M2的重要性了吧?

财经|资讯|行业|趣味|深度

目前中国城市居民的信用卡消费金额每年都在增长,很多都市白领的生活中信用卡成为必备的装备,目前在一些大中型城市申请信用卡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这是因为信用卡在人们的消费中确实能够提供很大的方便,信用卡尽管是在西方社会中出现,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的信用卡金融卡市场也逐渐的繁荣起来,并且逐渐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根据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推出了多种不同系列的信用卡,平时在消费的时使用信...

点击蓝字关注小雅话保“重大疾病不一定会结束一个人的生理生命,却可以结束一个家庭的经济生命。”——重大疾病保险的创始人MariusBarnard博士文|小雅数据来源【新华保险】发布的《2016年度理赔责任年报》从上图可以看到,单一致死原因占比前三位的分别是:恶性肿瘤、意外身故和心脑血管疾病。今天先不聊其他,重点我们来聊一聊重大疾病险(以下简称“重疾险”)。这是系列文的第一篇,希望你喜欢。我们都是普通...

下游行业中,11月份地产降温明显,但短期内投资依然强势;汽车销量较好,但有下滑风险,家电市场受居民集中消费影响,11月表现较好;中游行业中,钢铁盈利恶化,价格创新高,盈利钢厂占比减小,高炉开工率减小;水泥价格整体趋稳,局部波动,化工产品价格上涨;上游行业中,美国石油库存减少,价格上涨,铁矿石价格小幅上涨,煤炭价格趋稳,国际运价继大跌。下游:11月地产销量大降温。截至11月26日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

【TechWeb报道】5月3日消息,“五四”青年节前夕,花呗发布的《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和中国人传统习惯“储蓄消费”不同,90后正养成新的“信用消费”习惯。而且和人们认为90后消费不理性、挣钱少信用低的刻板印象相反,他们对信用的珍视远超上一代人,99%的“90后”凭信用消费后会按时还款。4个90后1个用花呗信用消费取代储蓄消费成年轻一代新选择中国人重储蓄轻消费,这个一直令经济学家头疼...

现在新三板上可以融资的渠道已经越来越多了,由于新三板要求低,各种机构和投资人士进入。主流的还是定向增发以及做市转让和协议转让。小贴士:新三板定向增发和新三板做市转让、协议转让的区别:1、做市转让时有做市商的,交易也是做市交易;2、协议转让是2个人协商进行股权转让的,价格以协商交易为准;3、做市的股票交易相对没做市的协议交易较为频繁。依去年的情况看,新三板二级市场交易惨淡,指数接连下挫。尽管注册制、...



【线索征集令!】你吐槽,我倾听;您爆料,我报道!在这里,我们将回应你的诉求,正视你的无奈。新浪财经爆料线索征集启动,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倾诉与吐槽”!爆料联系邮箱:finance_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哪里在涨价,压力有多大?——通胀“结构”研究系列之四(海通宏观姜超、李金柳、宋潇)

7月通胀略升,哪些品种涨价?7月通胀同比回升到2%以上,其中7月食品价格同比微升至0.5%,而非食品价格同比上升至2.4%。通胀上行主要来自猪价、燃料涨价和旅游消费。此外,虽然PPI同比整体回落,但生活资料持续回升。这再度引发了物价上涨的担忧。

通胀上行的担忧。第一个担忧是贸易摩擦影响大豆价格。关税加征一定程度上的确会抬高大豆价格,但由于贸易商提前备货,目前国内大豆和豆粕库存分别升至660万吨和120万吨的历史高位,因此,国内大豆价格暂时还未大幅上涨。我们测算大豆价格如果涨5%,对应豆油和豆粕价格上涨2.4%和4.1%,对通胀相关分项的拉动则更有限。第二个担忧在猪价。7月猪价反弹与年内的小周期趋势吻合,反映了季节性,而当前生猪存栏处于低位,出栏量也有回落趋势。综合来看,猪肉价格更多还是受到猪周期的影响,猪瘟和贸易摩擦对猪价的刺激有限。短期内猪价仍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回升,对通胀的拖累逐步减轻。第三个担忧是夏粮减产和国际粮价上升。夏粮减产主因在于收储制度的调整和天气因素,国际粮价则是受极端天气影响,产量预期下降,近期价格反弹。但这两点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影响都不大:夏粮占我国全年粮食产量的比重仅23%,并且粮食库存较高,而国内粗粮产量占消费量比重接近90%,国际粮价的传导比较微弱。第四个担忧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油价的压力主要来自国际油价的上涨,今年二季度以来国际油价上涨较快,二季度油价同比高达50-60%,但随着去年油价基数逐渐抬升,如果仍要保持同比50%的增幅,年内国际油价需要达到85-90美元/桶,近期国际油价略有回落,油价上升的压力将有所缓解。但也要注意到,人民币近期明显贬值,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原油等国际市场定价商品的国内价格。钢铁的压力来自限产措施带来的供给收缩。唐山在7月20日至8月31日开展污染减排攻坚行动,随着限产实施,唐山高炉开工率从限产前的74%左右下降到当前的53%,全国高炉开工率从71%降至66%,供给收缩将继续支撑钢价。

总需求乏力,涨价空间有限。价格根本上是取决于供需两方面。从总体角度来看,7月社融增速已从去年底的12.5%降至10.3%,融资大幅下滑预示着经济增速的放缓。6、7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6%,较5月的6.8%明显下降,经济下行拐点出现。从微观角度来看,通胀的回升需要有消费需求的支持。但过去两年居民快速加杠杆,透支未来消费能力,尤其是17年以来房价增速放缓,而居民还贷压力沉重,“财富效应”逐渐让位于“挤出效应”。今年以来居民收入增速放缓,进一步侵蚀了消费能力。对上游来说,需求不强会限制价格上涨的空间。今年以来发电量整体平稳而发电耗煤增速较17年所下降,6月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凸显,煤价再次回落。对中游来说,涨价能否传导到下游取决于下游的需求。7月PPI中的生活资料分项同比回升,主要是来自衣着分项和耐用消费品,反映了上游生产资料价格的带动。但生活资料的涨幅远低于生产资料,整体需求偏弱,价格传导不畅。对终端消费来说,出现一轮大的通胀通常与货币大幅放松有关。历史上几次CPI同比高于3%出现之前,M2的增速都达到了15%以上。食品价格与M2也存在这样的关系。今年M2增速企稳,7月小幅反弹,但也只有8.5%,因此粮价、猪价出现暴涨的可能性不大。服务消费价格受需求影响更大,当前地产调控严格,二手房价增速较17年同期放缓,服务消费价格的上涨也将受制于财富效应的减退。

总结而言,上游供给约束、叠加汇率贬值,以及近期猪价反弹,会导致部分商品价格有一定的上升,但是价格上行空间相对有限。年内通胀水平较去年的低位会有提升,但总体通胀压力不大!

1.7月通胀略升,哪些品种涨价?

7月通胀同比回升到2%以上。7月CPI环比上涨0.3%,同比突破2%,略超市场预期,其中7月食品价格同比微升至0.5%,而非食品价格同比上升至2.4%,影响CPI上涨约1.96个百分点,是7月CPI上涨主要原因。

分项来看,通胀上行主要来自猪价、燃料涨价和旅游消费。其中,猪肉价格同比跌幅收窄到9.6%,对通胀的拖累较之前几个月有所减轻;暑假来临出游高峰等因素导致旅游分项同比大涨4.4%,较前月提高2.5个百分点;而受油价上升带动,CPI交通通信中的燃料分项同比继续高增至22.2%。

此外,虽然PPI整体回落,但生活资料持续回升。7月PPI环比上涨0.1%,同比小幅回落至4.6%。PPI的回落主要受到生产资料价格的拖累,而7月生活资料同比提升到0.6%,环比上涨0.2%。由于PPI向CPI的传导主要通过生活资料价格,非食品消费品价格也出现一定程度上升。

7月物价的回升再度引发了通胀担忧。事实上这也不是今年的首次,年初时候,由于春节错位、雨雪天气、油价上涨等原因,2月CPI同比达到了超预期的2.9%,市场也十分担心通胀抬头,但事后来看,通胀并没有出现。那么,此次7月CPI的回升是否会开启涨价的趋势?当前物价方面又有哪些担忧?通胀压力到底大不大?我们接下来将具体分析。


2.1贸易摩擦,大豆涨价?

第一个担忧是大豆价格,7月中国正式对美国340亿美元产品征收25%的进口关税,其中就包括大豆,引发了进口大豆涨价形成输入性通胀的担忧。

我国的大豆消费进口依赖度高,并且自美国进口占大豆总进口约1/3。我国是大豆的主要消费国,2017年全年消费量达到1.1亿吨,占全球总消费量近1/3。由于国外大豆价格远低于国内,而国内种植生产的大豆数量十分有限,因此我国消费的大豆主要靠进口,进口占消费的比重接近90%。巴西、美国和阿根廷是我国主要的大豆进口国,2017年进口规模分别达到5092万吨、3285万吨和658万吨。

关税加征一定程度上的确会抬高大豆价格,但由于目前国内大豆库存仍高,因而涨价尚不明显。我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占我国总消费比重接近30%,短时间内如果大豆消费不出现明显萎缩,其他国家难以完全弥补美国大豆份额。但就目前而言,由于前期贸易商担心贸易摩擦影响,提前备货,导致今年国内大豆库存从年初的400多万吨激升至660万吨的历史高位,豆粕库存在120万吨左右,也是近年最高水平。因此,国内大豆价格暂时还未大幅上涨,豆粕价格的涨幅也比较有限。

7月受贸易摩擦影响我国进口大豆减少。7月我国进口大豆数量仅800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少进口了200万吨,累计同比增速也由正转负。未来随着进口规模减少,库存逐渐消耗,大豆价格仍然存在上行的可能。

大豆是豆油和豆粕的主要原材料,大豆价格上涨将会传导到豆油和豆粕价格。我们估算,如果对美加征25%的关税,那么会导致国内大豆整体价格上升约5%,而根据历史的相关性推算,这将对应豆油和豆粕价格上涨2.4%和4.1%。对通胀而言,豆油对应着CPI的食用油分项,但食用油CPI的波动远低于豆油期货,因此,对通胀的影响最终将远小于实际豆油价格的上涨。

2.2猪价反弹,周期回升?

第二个担忧在猪价,去年以来猪价持续低迷,对CPI形成明显拖累,而今年猪价逐渐反弹,而豆粕涨价又带来饲料成本上升。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一轮大的猪周期启动了呢?

首先我们来看猪周期处于什么位置。猪周期一般包含跨年度的大周期和季节性的小周期。其中大周期反映的是养殖户根据猪价决定存栏,但由于从决策到产出存在时滞,猪价和存栏量会出现周期性波动。具体来说,猪价上涨时期养殖户倾向于增加生猪存栏,但补栏仔猪需过6个月才能出栏,因此涨价初期猪肉产量难以供应从而导致猪价不断上涨,随后因为供应量大增导致猪价下跌。最后,养殖户调整产能和消化存栏,供给收缩推升价格,再次进入新一轮周期。

而猪价小周期主要受消费习惯和季节影响。春节期间由于需求旺盛,价格相对较高。春节过后需求降低,价格开始大幅回落。而由于冬季仔猪存活率降低,年初养猪户补栏量减少,导致年中生猪出栏量下降又会带动猪价反弹。因此,一年内猪价也会呈现季节性的波动特征。

一方面,目前猪价反弹与小周期趋势吻合。猪肉价格自5月中旬开始触底反弹,尽管6月猪肉CPI环比上涨1.1%,但是仍可以用年内小周期的季节性反弹来解释。并且,去年年中猪价表现平平,只要今年猪价季节性反弹不弱,就能带动猪价同比增速出现一定程度回升。

另一方面,生猪存栏量的持续降低也给猪价回升带来空间。近年猪价的大周期似乎有所“失灵”,生猪存栏量自去年年中开始下滑,但是滞后6个月的生猪出栏量并没有回落导致上半年猪肉价格低位徘徊,并带动生猪存栏量持续回落。但从历史比较来看,目前生猪存栏已处于低位,出栏量也似有回落趋势,而今年7月猪价的反弹强于过往多数年份的季节性环比,因而生猪存栏的下降也可能会给猪价的反弹带来一定空间。

此外,猪价还受到两个因素的干扰,一是近期发生在沈阳的猪瘟疫情,但目前来看对猪价影响不大。8月初沈阳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也引发了猪价担忧。历史数据显示,猪瘟导致猪价上涨的先决条件是发生全国范围的疫情,而由于养殖条件改善和疫情防御机制的完善,2011年之后我国的大规模的猪瘟情况就鲜有发生。目前此次沈阳发现的病猪已被全部扑杀,猪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对猪肉价格影响不大。

二是贸易摩擦导致豆粕价格上涨,饲料价格上涨可能传导到猪价。作为猪饲料的主要原料之一,豆粕价格上涨将会导致饲料价格也出现一定程度提价。但由于过去一段时间猪肉价格持续低迷,今年养猪的利润并不高,这也使得饲料的需求并不旺盛。而据经济日报报道,近期部分饲料厂商也开始试行低蛋白饲料,用其他杂粕替代,减少了豆粕需求,因此目前豆粕涨价到猪价上涨的传导机制也并不顺畅。

总体来看,猪肉价格更多还是受到猪周期的影响,猪瘟和贸易摩擦对猪价的刺激有限。短期内猪价仍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回升,对通胀的拖累逐步减轻。

2.3夏粮减产,影响几何?

第三个担忧是今年夏粮征收出现明显回落、而国际粮价上涨,是否会给国内粮价带来压力?

截至7月底,今年夏粮征收同比明显减少。其中主产区小麦征收同比减少1841万吨,超过7月底整体征收规模的近一半。而河南、安徽小麦收购同比分别减少965万吨和415万吨。

夏粮减产主因在于收储制度的调整和天气因素影响。首先,今年夏粮征收时间推迟,小麦征收时间从5月21日推迟到6月1日,进度比过去要慢。其次,我国玉米、稻谷和小麦的库存整体较高,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正逐步调整过去的底价收储托市制度,例如东三省就将玉米临时收储改为了“市场化收购+补贴”。而今年小麦的征收中,政府下调了政策底价,限制抬价收购粮食的行为,也就减少了收购的规模。此外,今年小麦收购期间长江中下游连续阴雨导致小麦质量下降,而夏粮征收标准又从国标五等提高到国标三等,也导致大量不合格粮食无法征收。

今年全球极端天气增加,国际粮食价格趋升。今年夏季极端天气席卷全球,多个小麦主要产地国出现酷热和降雨不足的问题,导致小麦产量预期下降。同时,南美洲南部严重缺雨,干旱天气也导致阿根廷和乌拉圭的大豆和玉米产量下滑。目前,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小麦、大豆和玉米期货价格自7月中旬开始就出现了一小波反弹。

但夏粮减产和国际粮价上涨,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影响都不大。2017年夏粮占我国全年粮食产量的比重在23%,并不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构成,因此减产影响相对有限;而我国粗粮产量占粗粮消费量的比重接近90%,并且粮食库存规模也不低,国际粮价上涨的传导也比较有限,从历史数据看,我国粮食CPI同比相比于其他食品价格来说更为稳定,与国际粮价波动的相关性也比较低。

2.4上游涨价,卷土重来?

此外,7月PPI整体同比回落,但今年以来油价上涨、人民币贬值、国内限产等因素依然给生产资料带来涨价的压力。

油价的压力主要来自国际油价的上涨,今年二季度以来国际油价上涨较快,5月一度超过80美元/桶,7月平均也在75美元/桶左右,而去年上半年油价整体走弱,去年7月才触底反弹,使得今年二季度油价同比高达50-60%,对应的交通燃料分项同比7月升至22%。但往后看,随着去年油价基数逐渐抬升,如果仍要保持国际油价同比50%左右的增幅,那么年内油价需要达到85-90美元/桶,但实际上近期国际油价略有回落,因而,国际油价的通胀压力将较过去数月有所缓解。

人民币近期明显贬值,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原油等国际市场定价商品的国内价格。6月、7月及8月上旬,人民币相对美元分别贬值了3.4%、3.0%和0.5%。6月以来布伦特原油回落了7.1%,而上海原油期货价格却已累计上涨10.2%。人民币贬值带来原油进口成本上升,进而导致相关产品进口量下滑,而这又使得国内供给偏紧,也就进一步提升了国内的油价。

而限产措施带来的供给收缩,也使得钢价维持在高位。15年政策对供给产生约束之后,我国高炉开工和钢价的大致关系,就从价格领先于开工并且同向,变为开工领先于价格并且反向,供给对价格产生较大影响。今年7月唐山市发布通知,决定在7月20日至8月31日开展污染减排攻坚行动,工业企业限产减排。随着限产的实施,唐山高炉开工率从限产前的74%左右下降到当前的53%,而从全国统计来看,高炉开工率则从71%降至66%,7月以来的供给收缩,将进一步支撑近期的钢价。

3. 总需求乏力,涨价空间有限

3.1供需决定价格,需求仍显乏力

价格根本上是取决于供需两方面。如果需求不支持,那么供给受限的确会带来价格波动,但很难单方面导致通胀大幅上行的趋势,所以要判断物价,考察经济中的需求情况同样重要。

从总体角度来看,今年以来融资增速已经大幅下滑,对应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截至7月底,新口径下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从去年底的12.5%降至10.3%,而融资是经济的先行指标,其大幅下滑预示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事实上,6、7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都在6%,较5月的6.8%明显下滑,上半年工业累计增速6.7%,低于1季度的6.8%,也都表明经济下行拐点正在出现。

而从微观角度来看,通胀的回升需要有消费需求的支持。但过去两年居民快速加杠杆,据BIS的统计,到17年末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已经达到48.4%,与身为发达经济体的邻居日本的差距不到10个百分点。但是杠杆加得过快就带来了透支未来消费能力的问题,尤其是随着17年以来房价增速放缓,而居民还贷压力沉重,“财富效应”逐渐让位于“挤出效应”。

今年以来居民收入增速放缓,这更加侵蚀了消费能力,导致零售增速新低。根据统计局的数据,18年前两个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都只有6.6%,低于GDP的6.8%的实际增速,而这一现象在16年就已经出现,叠加16-17年居民加杠杆导致偿债压力上升,因此,近年居民整体的消费能力是在下降的。今年1-7月社消零售的累计增速创下9.3%的新低,限额以上零售累计增速7.3%也是除17年2月外的最低。

3.2涨价空间有限,通胀压力不大

我们再来看需求对于价格的影响。对上游来说,需求不强会限制价格上涨的空间。今年以来发电量整体平稳而发电耗煤增速较17年有所下降,在生产明显偏弱的3、4月,煤价一度出现较大幅度下跌,6月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凸显,煤价也再次回落。

对中游来说,涨价能否传导到下游才最关键,这也是取决于下游的需求。今年7月PPI中的生活资料分项同比回升,贡献主要是来自衣着分项和耐用消费品,其实是反映了上游生产资料价格的带动。但整体来看,生活资料的涨幅远低于PPI生产资料的涨幅,这也说明整体需求偏弱的经济下,价格的传导并不顺畅。

对终端消费来说,从我国的历史来看,出现一轮大的通胀通常是与货币的大幅放松有关。考察历史上出现的几次CPI同比高于3%的情况,发生高通胀之前,M2的增速都达到了15%以上。食品价格与M2也存在这样的关系。我国粮食CPI同比相比于其他食品更加稳定,但每次粮价大幅上涨之前往往都存在货币超发。而猪价虽然自身存在猪周期,波动更大,短期会背离货币增速,但从更长时间来看,其大趋势也与货币增速一致。而去年我国M2增速大降,今年M2增速企稳,7月小幅反弹,但也只有8.5%,因此粮价、猪价出现暴涨的可能性不大。

最后,对服务消费来说,其需求对价格的影响更大。服务消费的供给能力的波动低于工业生产,因而价格主要由需求决定,例如7月CPI同比上行的最大贡献就是由于暑假学生放假、出游高峰,季节性的需求大幅提升,而供给基本稳定。但这里的价格上涨指的是同比,每年学生都是7月放假,季节性的扰动应当有限。

服务消费价格的增长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解释,一是消费习惯的改变,从物质消费向休闲娱乐等服务消费的升级,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价格上涨反映的是供给相对有限。二是财富效应的带动,我们发现尽管服务消费长期趋升(即同比基本为正),但其增速的变化却是与二手房价高度相关。在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财富效应对旅游等服务消费的影响较为显著。当前来看,地产调控依然严格,二手房价增速较17年同期已有放缓,因此,服务消费价格的上涨也将受制于财富效应的减退。

总结而言,上游供给约束、叠加汇率贬值,以及近期猪价反弹,会导致部分商品价格有一定的上升,但是价格上行空间相对有限。对于PPI,考虑到去年四季度基数较高,年内PPI同比仍将不改下行趋势,如果下游需求不强,上游价格将较难顺畅地传导到下游。对于CPI,当前需求走弱的宏观环境也不支持通胀的出现,虽然货币政策转向宽松,但一方面此次放松目前来看并非“大水漫灌”、当前M2增速依然稳定在低位,另一方面再度宽松对总需求拉动的效果较过去几轮也将有所减弱,因此,综合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看,年内通胀水平较去年的低位会有提升,但总体通胀压力不大!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参考资料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